带你详细了解日本历史的书「日本历史百科」

Time:2023-10-07 14:16:04Source:


日本国 简称“日本”,位于东亚、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左右小岛组成,总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左右。


日本版图

日本总人口1亿多人左右。日本的民族有大和族、琉球人和极少数的阿伊努族。


日本没有朝代的概念,因为无论是哪个将军当政,都是和天皇并存的。将军虽然并不理会天皇的意思,但是都承认自己是由天皇册封的。所以日本历史上只有时代。只是每个时代都可以认为是换了一个统治集团。

公元1世纪左右,日本各地分散着100多个小国,在4世纪左右得到统一。依据日本的古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公元前660年,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建国即位。(2月11日建国纪念日)


日本的历史时代划分

①旧石器时代(约10万年乃至3万年前―1万5千年前左右)。【中国史前时期】

②绳文时代【约中国先秦时期】

③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3世纪中期)【约西汉到东汉时期】

④古坟时代(250年―592年 )【约魏晋南北朝】

⑤飞鸟时代(592年―710年)【约隋唐前期】

⑥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唐朝】

⑦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唐五代十国、宋】

⑧镰仓时代(1192年―1334年)【宋元】

⑨日本南北朝时代(1334年―1392年)【元末明初,注意: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只是宫廷政变后,原来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边不远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时间很短】

⑩室町时代(1392年―1573年)【明朝,注意:其月本的征夷大将军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国

11.战国时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598年)【明朝,即所谓“织丰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期

12.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明末、清】

13.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同治朝、光绪朝、宣统朝】

14.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北洋军阀时期】

15.昭和时代(1926年―1989年)【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16.平成时代(1989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7.令和时代(201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旧石器时代(约10万年―15000年前左右。)

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约3万4千年前,从中国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一段时间里,东日本细石刀片文化与西日本的小刀型石器文化并存,不久细石刀片也在西日本传开,约1万5千年前左右,小刀型石器的踪影急速消失。


旧石器时代中的石器


旧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器


绳文时代(公元前12000年左右―公元前300年)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下个绳文时代。这时的琉球,远远比日本本岛要发达许多,因为琉球早早的成为中国的藩属,比日本更早的接受先进的中华文化,也开始使用汉字来记录史实。


绳文式陶器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开始被称为绳文时代。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晚期这6个时期段。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竖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猎、贝冢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晚期间种植稻米。


绳文式陶器


琉球处在过渡时期,他们一方面吸收著中华文化,一方面结合自己本来的民族特色,发明了"琉服”,後来”琉服"和"韩服”、"汉服"又同时影响日本,日本才创造出"和服"。


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时代划分的名称,是由这个时期被视为代表特征性的弥生式陶器而来。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岛各地快速蔓延开。

弥生时代的日本人种植稻米


琉球因为获得了高产量的种稻技术,因此人口大增,并且向外扩张,侵略并统一了琉球群岛周边的小国。

弥生式陶器是什么呢?

根据陶器的形式,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从九州扩展到近畿一带(东日本尚处于绳纹时代末期),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类似于大陆文化。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鮮的移民的影响。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纹文化阶段。


弥生式陶器

约公元1到2世纪之际,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女王国叫作“邪马台国”,统治该国的女王就是“卑弥呼”。对于邪马台国的位置,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近畿大和(今奈良)地区,另一种说法认为在九州,两说各有依据。(对于位置,至今没有统一的结果。)此时已由中国传入水稻栽种和使用铁器,居民种植禾稻、芦麻,养蚕栽桑,缉麻线,制丝锦、缣绢。武器用木弓铁镞。在交换上已经是“国国有市”。社会已有大人、下户与奴婢、生口之别。大人皆四、五个妻子,是上层统治者,下户则有二、三个妻子。两者间的地位与尊卑差别明显。但下户并不是奴隶。而奴婢和生口则具有奴隶性质。

弥生时代中期,日本诸国中的奴国国王曾向汉朝朝贡,并为汉光武帝赐以金印。


倭奴金印

弥生时代中后期,其他诸国之一的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为了应对,其他诸国的威胁,前往中国,这时候的中国是三国时期。卑弥呼与曹魏建立友好关系,与曹魏的使节往来不断。从239年(魏明帝景初三年)起的8年里,双方互相遣使7次,在古代中日关系史上是少见的。239年,日本使节到洛阳,魏明帝授予卑弥呼“亲魏倭王”称号。


古坟时代(公元300年―公元600年)

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

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5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只埋葬部族首长,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


古坟时代的坟墓


古坟时代的坟墓

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天皇被神格化,认为是太阳之子,拥有无上的权力。

公元3世纪,在近畿一带兴起古大和国。大和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当邪马台与曹魏频繁交往的同时,大和可能同长江下游的吴国有联系。

大约4世纪末5世纪初,大和国基本完成日本的统一,控制了西至九州、东达关东的广大地区。

5世纪末、倭王在给刘宋帝的上表中回顾统一的过程说:“自昔祖弥,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宋书》中先后记载五大倭王,即讀、珍、济、兴、武,称倭五王,多数日本学者认为是《日本书纪》所载的仁德、反正、允恭、安康、雄略五王。

倭五王为巩固大和政权,先后实行氏姓制度和部民制度。

氏姓制度是贵族阶级内部的制度。大王根据贵族的出身和在统一过程中的功绩,授予氏姓:只有拥有氏姓者,才能担任官职。所以,它是职务与资格双轨人事制度的雏型。在中央由葛城、平群、三轮等氏组成最高执政机构,中臣氏、忌部氏掌管祭祀,大伴、物部和久米等氏主持军事,苏我氏总管财政。地方设国造、县主、稻置等官,一般委派有直、君氏姓的人担任,重要地区由有臣、连氏姓的人担任。


古坟时代的文物

公元430年,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刘宋王朝刘义隆北伐失败,闹得整个国家陷入动荡。这时倭国的实力强了起来,在朝鲜半岛上还挺有点影响力,他们的新王派了使者到刘宋那里要求册封自己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六国诸军事,就是说,朝鲜半岛6个国家的军事有关权利归我小日子过得不错(倭国)管,包括行军打仗,后勤通通归我,反正有关都归我。也给我封个称号,就这个意思。

这个要求实在是很没道理,当时的倭国充其量也就是占着六国之一的任那的一点地方,也许更大一点,怎么就能想到要管了六国诸军事的?要不干脆再封个朝鲜国王好了?新罗跟刘宋往来的不多,刘宋对他们的情况不太熟悉,但是百济可是半岛上和刘宋关系最好的。


任那在地图中的位置

小日子过得不错(倭国),之所以这样给刘宋提意见,他们的想法就是,拿着这层关系统治朝鲜半岛。只不过刘宋王朝,没给他所谓的军事权力,只给他两个称号,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小日子过得不错(倭国),听到这消息,满脑都傻了,仍不死心,想要中原割据王朝(刘宋)给他的6国军事权利,说白了,封他为朝鲜国王,帮助我统一朝鲜半岛,我要让你给我点兵力,或者是让他们的军队全归我管。

注意:(我已经重新解释一遍了,希望能听懂。)

等小日子过得不错(倭国),刚离开中国到日本时,发现刘宋已经换政权了,成了南齐,于是又来了中国,然后又想讨要关于所谓的六国军事权力,结果人家又不给,只给他封号,南齐换了政权以后,又成了南梁,然后硬着头皮又又又又来,又是白来一趟,什么都没得到,只得了封号。

与是气的小日子过得不错(倭国)在也没有来过中国封号册封之类,直到隋朝的时候。(所以翻阅中国南北朝的史料,就会发现日本没有和中国有过交流了,将近百年。直到隋朝的时候。)

公元527年,大和政权派大军经由北九州渡海援助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政权任那,北九州筑紫的实力派磐并发动了叛乱乱,拦截进军,史称“磐井之乱”。

磐井之乱是当时大和、百济一方,与新罗之间围绕着朝鲜半岛南部利益的主导权之争。同时也是日本的九州地区民众不满情绪的爆发,从此之后日本与朝鲜半岛的恩怨纠葛断断续续持续了几百年。

公元538年,佛教传入日本。也导致了,后面的两派之争。

飞鸟的新贵族苏我氏为首的“信佛派”和以来自三轮山的旧贵族物部氏为首的“反佛派,双方以是否信仰佛教为借口,进行了激烈的权利纷争。

公元553年,日本爆发了流行疾病,一时间哀鸿遍野。反佛派借此机会大做文章,认为这场瘟疫是因为苏我稻目等人崇拜他国之神,才导致了本国神明愤怒,最终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信佛派”则认为,之所以瘟疫流行是因为没有供奉西来的佛教,本土的宗教并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实在应该提高佛教地位,公开信奉佛教。

佛教在日本的流行主要是因为对于疫病的防控,但佛教也因为在神道教的牢牢把控中争得一席之地。以佛教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日本逐渐传播,最终产生了以飞鸟地区为代表的飞鸟文化。

佛教传入与反佛之争既是对先进外来文化的吸收又是日本本土的一次权利斗争。佛教传入之后,日本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广泛吸收与学习。佛教的传入为日本文化带来了进步,促了飞鸟文化的产生。


飞鸟时代(公元592年―公元710年)

公元592年,额田部即位成为推古天皇,共在位36年,她成为日本第一位女性天皇,开启了日本的飞鸟时代。

公元592到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提名圣德太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飞鸟时代的建筑和中国唐朝时期的几乎一样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第一位遣唐使犬上御田锹入唐朝。

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公元660年,唐朝灭百济,为了复兴自己的朝贡国百济,日本出兵朝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击败。

公元663年,唐朝军队与日本军队在白村江(白江口)发生战争,日本惨败,主将朴市秦造田被杀,史称“白村江之战”。(白江口之战)

白江村一战让日本充分认识到它对强大中国的学习只学了皮毛,因而继续派遣使者前往唐朝学习。

白江村之战,是日本与中国早期发生的一场战争。已经学习中国并且逐步强大的日本在这一战中遭到了无情的降维打击。这场战争,被后来的学者认为是日本险些亡国的战争,但是却也使得日本开始反省早先改革的失败之处,并继续向唐朝派出遣唐使。

公元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并于670年制作了最早的全国性户籍。

公元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在岐阜县击败弘文天皇,即位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时期,日本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钱币“富本钱。

“壬申之乱”加速了中央集权化的过程,提高了族及其近亲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天武天皇着重强化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最终形成了律令制的日本。


公元700年,由刑部亲王和藤原不比等为主导,下令仿照唐朝,开始制定一部国家基本法典,这就是《大宝律令》。

自白村江之战(白江口之战)以后,日本朝廷上下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与唐王朝之间的巨大差距,又刮起了一阵学习中国的风潮,这次的学习主要是依照唐制进行本国的改革,仿照唐朝制定律令。

《大宝律令》的颁布,规定了日本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政治体制,日本律令制国家正式形成。

《大宝律令》的制定和颁布,标志日本已经脱离了朝鲜半岛的直接影响,能够自行接受大唐王朝的先进文明,中日文明交流日益密切。


飞鸟时代的建筑


飞鸟时代的建筑


奈良时代(公元710年―公元794年)

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奈良)。


日本都城―奈良

公元729年,某人诬告当时的政坛领袖长屋王想要颠覆国家,藤原一族借此机会迅速逼死长屋王,清除政敌,掌握日本朝政,史称“长屋王之变”。

长屋王之变是藤原一族进入政治核心的转折点,也是日本族政治走向终结的标志。从此后不再限制于皇族出身的身份,天皇也开始几乎代代都与藤原家通婚,一直延续一千余年,最后一位出身藤原家的皇后是大正天皇的贞明皇后,于1951年去世。

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的鉴真终于成功到达了日本的萨摩藩,之后受到了天皇的隆重礼遇,从此在日本扎根,传授佛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佛学的发展。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不仅推动了日本佛教的发展,而且在医学、书法、等方面都贡献巨大。他把中国的中药鉴别、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他带来的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冲击了日本书道界。鉴真的东渡,使日本的文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平安时代(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

公元794年,日本桓武天皇将首都从长冈京迁到平安京,开启平安时代。平安京从此作为首都四百多年。


平安时代的武士

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京都)为标志,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794―967年)为律令制松懈但继续运用时期。

中期(968―1068年)为摄关政治确立与全盛时期。

摄关政治: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政治体制。具体指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实行寡头贵族统治的政治体制。


“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天皇幼时,由太政大臣代行政事称摄政。天皇年长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辅助天皇总揽政事。类似于我国汉代的外戚干政。

后期(1069―1190)为院政与平氏政权时期。

院政:院政是指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由太上天皇(皈依佛门后称法皇)亲掌国政的政治制度。天下听命于引退天皇的律令,而不是当朝的天皇。

整个平安时代,绘画、文学作品、各种佛教美术都有了很大发展。文学作品主要是贵族文学、女流文学。


平安时代的日本人化妆(模仿平安时代化妆)

最澄、空海随遣唐使到中国,帯回大量佛教典籍。

在平安时代末期的时候,武士阶级开始积蓄力量,开始从贵族阶级手中夺取权力,逐步控制全国。

公元902年,醍醐天皇颁布延喜新制导致各地叛乱频发,为平叛乱中央任命一批押领史常驻地方维持治安,埋下了地方坐大的种子。

公元935年,日本爆发了两场由武士发动的地方豪族叛乱,因为分别发生于承平(931年―937年)、天庆(938年―946年)年间,所以被称为承平天庆之乱。


承平天庆之乱

平定叛乱后,日本中央政府于公元942年根据追讨官符论功行赏,大量地方武士受封官位,武士阶级开始崛起。

朝廷为了镇压叛乱,借助地方武士カ量镇压反叛的地方武士。可由于平乱之后朝廷以奖赏为目的任命了大量平乱功臣及其后裔,反而助长了日本地方武士势力,成为日本武士崛起的起点。


公元1016年,年仅九岁的后一条天皇即位,藤原道长作为幼帝的外祖父担任摄政,确立了在朝中的绝对权威。

藤原道长时期,摄关政治进入全盛期,道长凭借外戚身份掌控朝政,藤原氏占据着朝中大部分的重要官职,一直到在后三条天皇和白河天皇时期,摄关政治便由于以上两种风险而发生了动揺。

藤原道长

公元1051年,安倍氏势カ庞大,停止对朝廷缴纳贡租,陆奥守藤原登任以惩罚的名义出兵试探。

公元1051年,陆奥守藤原登任出兵试探安倍氏,结果被打败,朝廷为防止事态发展派源赖义接任陆奥守,双方休战。五年后,阿久利川事件发生,安倍氏再次与朝廷交战,最后源赖义请来清原氏共同打败安倍氏。


藤原

有了清原氏的支持,朝廷的军队力量大增,很快就占领了优势地位,这一年的九月,随着安倍氏最后的地盘被占领,安倍贞任和藤原经清也被朝廷处死,前九年之役以安倍氏的覆灭告终。

前九年之役的士兵

战后,清原氏因为支持朝廷有功而称霸奥羽地区,但是清原武则却娶了藤原经清的妻子,也就是安倍赖时的女儿做妻子,更是把藤原经清的儿子也收入了清原氏,为后三年之役埋下了伏笔。

清源武则平定前九年之役有功,受赏六郡。去世后,由长孙清源真衡继任。因清源真衡与姑父吉彦武秀以及两个弟弟不和发生内斗。

1083年,源义家应清源真衡之邀,帮助清源真衡讨伐他的姑父吉彦武秀与两个弟弟清源家衡与清元清衡。后清源真衡征讨吉彦武秀的途中病死,清源家衡不满源义家平分三郡给继子清元清衡。清源家衡气愤之下派兵杀死清元清衡家人,源义家出兵抓捕清衡家衡,于1088年平定清源家衡叛乱。

朝廷认为后三年之役是清源氏内部矛盾,拒绝封赏。源义家自散家财犒赏武士,得到武士的拥护。

通过后三年之役,源义家平定清源氏内部叛乱,受到了武士的拥戴,巩固了源氏一族的统治地位。

公元1086年,日本白河天皇将年仅八岁的长子推上位,自己则退居太上皇。

然而,此举并不意味着这位太上皇是想放弃了手中的权力,恰恰相反,此举正是他加强权力的第一步,也正是他创立了后来的院政统治,以来此对抗当时日本政局的摄关政治。


白河天皇

公元1141年,鸟羽法皇在位继承方面的决定引起儿子崇德天皇的不满,逼迫崇德天皇让位。


影视中的后白河天皇


崇德天皇

1156年7月,一场发生在平安京的夜袭,彻底改变了政局,后白河天皇一方取得胜利,崇德派彻底被打倒,史称这场短短持续几个小时的政变为保元之乱。

保元之乱点燃了朝堂上早已埋下的炸弹,在支持崇德上的崇德派和支持后白河天皇的后白河派矛盾日益激化之时,用武力的方式迅速完成了权カ争夺。后白河天皇胜利的同时,也因对武士カ量有所凭借,武士势力得以拥有了崛起的契机。


保元之乱

保元之乱胜利后,后白河天皇为进一步巩固权,颁布保元新制,为藤原信西掌权、武士势力的进一步崛起创造条件。

保元之乱使后白河派最终夺取了政治主导权,武士势カ上升尤为明显,武士时代由此到来。保元之乱后,平氏、源氏两大武士集团的斗争日益激化,为日后的平治之乱爆发,武士专权并建立自己的政权,皆在此时,埋下伏笔。


源义朝

1159年12月9日的晚上,在整个京城都陷入了沉睡时,两个人带领着军队来到了宫前,这两个人就是后白河上的心腹藤原信赖和在保元之乱中立下大功的源义朝。两人带着军队冲进了宫,一路上杀了不少守卫,更有女官听到消息后投井自杀。这就是平治之乱的开始

藤原信赖和源义朝一派几乎全军覆没,平氏一族因此飞黄腾达,武士的カ量增强。但是存活下来的源氏后代却埋下了未来源平合战的种子。

1180年11月9日,平氏大军从福原出发,乘胜追击在石桥山一战中败北的源家家主―源赖朝,两军在富士川作战,源赖朝不战而胜,史称“富士川之战”。

平氏富士川一战的失败,大大打击了以福原京为根据地的平氏政权计划,平清盛不得不把国都迁回平安京。

公元1185年3月24日清晨6时许,征讨平家的源赖朝率领的源氏军与平宗盛领导的平氏军在关门海峡的坛浦展开决战,战争以源氏大获全胜,平家覆灭而告终,史称“坛浦之战”。

坛浦之战,平家最终覆灭,源赖朝开始掌握日本的大权,也为后期源赖建立镰仓幕府,建立武士行政制度,架空天皇权利奠定了基础。


坛浦之战


镰仓时代(公元1192年―公元1333年)(日本幕府时期的建立初期)

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始于镰仓幕府成立,终于幕府灭亡。镰仓建立始期另有1180年说、1183年说、1185年说、1192年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

公元1190年,源赖朝终于在消灭平家之后,被封右近卫大将。有政权有军权的源赖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治领地。到了1192年,后白河法皇去世,源赖朝终于更进一步,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由武士政权创立的幕府正式登上时代舞台,开启了公、武分离的时代。

源赖朝去世,继任者难以服众,北条时政在斗争中掌控了幕府。

1221年5月,后鸟羽上趁幕府内斗的机会,召集各方武士讨伐执掌大权的北条义时,结果被幕府击败。最后天皇被罚,贵族被处死,这就是承久之乱。

承久之乱是一次由天皇发起的对幕府的反抗,但是由于カ量不足而失败。承久之乱后幕府掌控了国家大权,皇室实际上成为傀儡。

1268年,忽必烈经由高丽向日本发布文书,要求日本向蒙古臣服,被日本拒绝。

元世祖―忽必烈

1274年,蒙古向日本发动战争,日本经过反抗损失惨重,最终以元军的失败告终当时日本后宇多天皇的年号为“文永”,因此称“文永之役”。

公元1280年8月26日,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郊外的草原上大宴群臣,正式拟定了对日本的作战计划。6年前文永之役的折戟,令这位蹂躏了大半个世界的征服者一直耿耿于怀。如今元帝国已经灭亡了劲敌南宋,不仅收编了数十万降兵,还俘获了大批水手和战船,再加上藩属国高丽的协助,这次远征可谓是志在必得。结果还是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是,第二次登岛的时候,遇见了千年罕见的超级台风,才导致兵败如山倒,如果不是台风,早就成了中国一个省。是主要的一个原因之一。

这次元日战争发生在日本弘安四年,故被日本史书称作“弘安之役”。(元朝第2次向日本进攻的战役)忽必烈得知了元军战败的消息后怒不可遏,随即开始准备第三次远征,可国内接连爆发的农民起义却令计划未能成行。十三年后,忽必烈以80岁的高龄猝然长逝,就在他驾崩前的五个月,病重卧床的他竟然派遣了两民官员出使高丽准备再次进攻日本。螣蛇乘雾,终为土灰,直到灭亡,元帝国也没能成功将日本征服。

连续击退了两次“蒙古和元朝的袭来”,北条时宗声威大振,权势一度达到了顶峰。镰仓幕府也趁机掌控了日本全国的军政大权,将天皇和朝中公卿彻底架空。但随着北条时宗在三年后的英年早逝,其后继者无力对参与抗元的武士进行封赏,国内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镰仓幕府统治的崩溃。

1325年,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计划因泄露而失败。六年后,再次谋划倒幕的天皇又遭人背叛,被幕府废除,遂流放至隐岐。

后醍醐天皇

后醍醐天皇发起的两次倒幕运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举起的倒幕旗帜却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跟随。这无疑增强了倒幕运动的凝聚力和活力。

1333年,后醍醐天皇最终如愿以偿,推翻了延续一百四十余年的镰仓幕府。


日本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和室町时代( 1336年―1573年)

日本室町时代,前半时期是南北朝时期,后面是室町时代。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后,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由于,新政未能满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贵族,故引来武士的不满。其中,倒幕大将足利尊氏更为不满,他虽然被赐给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开幕府,结果足利尊氏逼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京都)。


光明天皇

而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的吉野,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经过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势力衰退,终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天皇,结束了南北朝时代 。


室町时代的由来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是为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

以下介绍日本南北朝时期和室町时代的历史史料记载。

公元1335年,足利尊氏占据镰仓纠结各地武家,发动了对后醍醐天皇的叛乱,迫使后醍醐天皇退位,拥立光明天皇,改元延元,建立室町幕府,史称延元之乱。

延元之乱

这一年,由于后醍醐天皇推行的建武新政,没能平衡好北条等各方势力的利益,导致北条余党趁机发动了复兴镰仓幕府的中先代之乱。

南北朝分立是室町幕府前期历史中着重解决的大问题。但是由于足利尊氏实际上反叛了当时唯一的合法天皇――后醍醐天皇,导致北朝的正统性在后世经常被质疑。20世纪初,明治天皇终结了这个问题,他认定南朝为正统,北朝天皇仅仅保留名号和不承认其正统。

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统一了南北朝,开始与明朝开展正式的贸易往来。

1401年至1549年间,明朝与日本之间的官方贸易往来频繁。由于贸易过程中需要用到名为“勘合符”的许可证,所以这阶段明日之间贸易也被称为“勘合贸易”。

1438年,镰仓公方足利持氏反叛室町幕府,遭到镇压而失败。因为这次叛乱发生在后花园天皇永享十年,就被称为“永享之乱”。

引发这次叛乱的最主要原因,是幕府征夷大将军之争。足利持氏一直觊觎将军之位,却始终未能如愿,最终走上了反叛之路。

永享之乱

1441年6月底,播磨、备前、美作三国守护赤松满佑刺杀室町幕府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引发了嘉吉之乱。

足利义教一直是一位非常强势的幕府将军,对于任何有损他权威的人或行为,他都会严惩。这也导致他和各地方实力派关系紧张,嘉吉之乱就是这种矛盾集中爆发的后果。

1455年1月15日,关东公方足利成氏将关东管领上杉宪忠引诱到镰仓,将其暗杀。而这时的幕府根本无法管理关东事务,只能默许了这一行为,但上杉家的家臣和扇谷家却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在关东地区掀起了一系列大混战,史称“享德之乱”。

这场混战使关东地区彻底脱离了幕府的掌控,使其陷入了众家征战的战场,这种混战可谓是“应仁之乱”的序曲,自此之后,混乱的征伐状态一直延续到了日本的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1467年―1615年)(室町时代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慢慢详细介绍,记得别快速划过去,到时候后面听不懂。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16世纪中期,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泉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织田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织田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

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织田信长身亡。织田信长的重臣羽柴秀吉(丰臣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所以战国时代中期到后期被合称安土桃山时代

那么战国时代有多少个国家呢?不会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国家呢? 答案:日本战国时代总共有66个国家。这里就不列表出来66个国家分别都是谁了。


以下就开始介绍战日本国时代的一些史料记载。

1467年,在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封建领主间发生内乱,以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任期内幕府管领的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等守护大名为动乱的中心人物,战火遍布全国,时间长达十年,日本由此开始了战国时代。

在过去1454年的时候,镰仓公方足利成氏暗杀关东管领上杉宪忠,引发了关东地方的战乱,这就是享德之乱。

1476年,关东管领上杉氏家臣长尾景春发动叛乱,遭到了上杉氏的全カ镇压。这一场叛乱之后,关东地方长达三十年的战乱基本结束。

长尾景春之乱是享德之乱的尾声,暂时终结了关东地方长达三十年的战乱。关东地方从此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脱离了幕府将军的掌控,当地各方势力的矛盾也没有解决,这都为战国时代第一位大名北条早云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487年的长享延德之乱,第一次以足利义尚之死而宣告失败,第二次也草草收场,对于幕府来说,根本没有起到杀鸡做猴的作用,反倒让各个诸侯大名看到了幕府再处理地方事务上的软弱。不久后,明应政变爆发,再次证明了室町幕府对各地方大名的统治软弱无力。

注意:享德之乱和长享延德之乱没有一点关系。

1488年,加贺国守护富政亲遭到本愿寺僧兵围攻而自杀,本愿寺法主莲如开始控制加贺国,使本愿寺逐步成为日本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宗教大名。


1493年4月22日夜,幕府管领细川政元等人趁将军足利义材出征河内远离政治中心之时,将已经出家为僧的清晃迎到京都,让其正式还俗成为将军,拥立其为室町幕府的第11代将军足利义澄,这场政变被称为明应政变。这场政变后,足利幕府的基本框架崩,先天不足的幕府至此名存实亡,因此这场政变被越来越多的日本史学者作为战国史的真正开端。


1493年,明应政变后,足利义材被废黜,早年出家的清晃被日野富子和细川政元拥立为新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澄。“战国三大枭雄”之一的北条早云趁此机会,急忙站队支持足利义澄,并趁乱发兵他觊觎已久的伊豆半岛,以500人的突击队奇袭成功,足利茶茶丸毫无防备,仓逃跑,最后自杀。这场奇袭标志着第一位登场的战国大名北条早云正式崛起,从此开始了他乱世征伐的一生。


1495年9月,北条早云以到西相模小田原城附近狩猎为名,带领数百人,趁着夜色,进入相模。北条早云抄袭了当年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在即墨之战中的战法,将引火物绑在牛角上,又驱赶牛群从箱根山冲向小田原城。这种做法顿时引起了小田原城一片混乱,城主大森藤赖仓逃跑,北条早云只用了几百人就占据了小田原城。这一次偷袭,可谓北条家征服相模的第一部,从此之后,通往相模地区的大门敞开,北条家的征伐从此开启。


日本战国时代总共148年,我还会继续介绍战国时代有关史料,如果有不想看的,可以往后面滑,因为接下来后面100多年的内容,非常的无味,没有什么意思。

当然我也会继续向那些觉得无聊的人介绍非常简单的日本战国时代,你只要知道织田信长和丰田秀吉,这两个人就行,一个差点统一日本,一个直接统一了日本,这就是日本战国时代最出名的两个人。两个人也是君臣关系。

战国时代的结束,就是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丰臣秀吉的家族势力分裂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秀吉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江户时代已经到来,1615年,德川幕府消灭其他的丰臣秀吉分裂势力。日本战国时代彻底结束。


以下我会继续详细介绍战国的历史,不愿意看的可以直接划过去了,上面已经简单的介绍了,愿意看的可以继续看。我这个人很直接。


1507年6月,京都幕府管领细川家家督细川政元在洗澡的时候,被养子细川澄之和家臣香西元长等人合谋刺杀,由此,细川家陷入持续的内乱乱之中,史称“细川之乱”。

这次刺杀事件的起因和中国历史家的内乱一样,都是因为继嗣之争。在历朝历代的继承人问题上,最怕的就是当权者没有亲生儿子,而主谋细川澄之又是细川政元三个养子中唯一身上没有细川家血统的人。他出生于藤原氏,所以在未来细川家继承人的问题上,几乎细川家所有人都不看好细川澄之,细川政元也不例外。所以,细川政元从细川家的分支阿波守护家的细川高国,并随后就废掉了细川澄之,如此剧烈的落差任谁也忍受不了,而且细川政元选的接班人,还是细川澄之的死对头,所以细川澄之才铤而走险,联合他的辅佐人香西元长在细川政元睡前泡澡的时候,将其刺杀。

细川之乱本来只是一场细川家内部的继嗣之争,没想到细川政元的三个养子手足相残的同时,竟然引起了连锁反应,不但导致了足利义材复位这样的将军之位的易主,而且三个养子之间不断战争,导致幕府管领之位也轮流更迭。这场内乱之后,京都地区彻底进入了混乱的状态,导致各地方大名更加无原则地进行征伐,日本战国乱世更加严重,更加混乱。

1508年,九州、中国地区的大名大内义兴率军进入京都(日本称此为“上洛”),拥立足利义材重新成为室町幕府征夷大将军。大内义兴因功获封为管领代,执掌政事,成为当时日本最强的大名之一。

注意:中国地区不是中国的地盘,是日本的一个地名。起的名字叫中国地区。

1538年10月,小弓公方足利义明和武田家联军一万余人围攻北条家的国府台城,北条氏纲派出嫡子北条氏康率领两万大军进驻江户城,准备前往国府台应战,国府台大战爆发。这场大战是北条氏纲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此战之后,小弓公方灭亡,北条家开启了称霸关东的北条氏纲时代。

1542年,由于在外交方针上出现巨大分歧,陆奥国大名伊达稹[ zhi ]宗与其长子伊达晴宗爆发冲突,引发了陆奥国长达六年的内乱。这场内乱发生在后奈良天皇天文年间,因此被称为“天文之乱”。

伊达氏是日本东北地方的名门望族,传到伊达稹宗已是第十四代。伊达稹宗继位时,日本早已进入了战国的乱世。由于伊达家所在陆奥国地处东北,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局势相对比较平稳,但是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势力。

天文之乱是战国时代陆奥国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内乱,导致伊达家影响カ大幅下滑,长时间只能偏安一隅,缺乏争夺天下的资本。不然的话可以和丰田秀吉有一争的资本。

1546年,战国枭雄北条早云去世之后,有“相模雄狮”之称的北条氏康,以假降书蒙骗了包围河越城的大军,于四月二十日夜,率领不足万人突击,趁着夜色奇袭了包围在河越城周围的8万上杉家联军。北条氏康的军队瞬间如下山猛虎,将士气低落的上杉家联军一击即溃。这场夜袭战堪称日本战国史的经典战役,自此之后,北条氏的宿敌上杉家再也没有能カ与之对抗,北条氏康趁机吞并了整个武藏,一举夺得关东的支配权。

1551年9月,长尾景虎(即后来的上杉谦信)击败坂户城城主长尾政景,实现了越后国的统一。

长尾景虎是日本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名将之一,被后世誉为“军神”,统一越后就是他政治、军事生涯的起点。

1554年,甲斐国武田信玄、相模国北条氏康、骏河国今川义元在善德寺会盟并互结姻亲,史称“甲相骏三国同盟”。

1555年10月,毛利元就率领军队与大内氏家臣陶晴贤在严岛展开激战,最后获得了胜利。此战以后,大内氏逐渐衰落,毛利氏成为“中国”地方最强大的战国大名。

严岛之战是日本战国时代改变本州岛西部政治格局的一场战役,从此开始,毛利氏逐渐成为了当地最强的大名,直至德川家康取得了幕府统治权。

1559年,织田信长攻陷岩仓城,消灭了尾张上四郡守护代织田信贤。以此为标志,织田信长基本统一了尾张国。

1560年,统一尾张国的织田信长以少胜多,在桶狭间的奇袭中杀死了意欲上洛的今川义元,织田家从此崛起。

尾张国的第一战,也是织田信长建立霸业的起点所在,此外,这一战也使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长建立了战国史上维持时间最长的同盟――清洲同盟。


公元1561年,日本东国两位最顶尖的军事家,在川中岛的迷雾中不期而遇。等待着迎击上杉家败军的武田信玄,却遭遇了自散开的迷雾中奔袭而来的上杉谦信。结果打得不相上下平局。

1563年,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结成“清州同盟”,这是对日本战国局势影响颇深的一次结盟,同盟使得织田氏向西日本扩张没有后顾之忧,而德川氏借势取得独立,并一步步坐大势力。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信义”是一件昂贵的奢侈品,因此趁得维持二十年之久的清州同盟格外奇异。虽然这场同盟生于逐利,终于利散,但仍对双方乃至整个战国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织田氏得以稳固东日本向西日本方扩张,而德川氏得以中兴,并一步步走向鼎盛,整个战国向少数大名争夺势力的“个人秀”,都与这场同盟密不可分。

1565年,一桩惨烈的凶案震动了日本全国。第十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辉遭到了谋逆的三好家家臣们的攻杀,足利义辉苦苦经营的幕府也宣告土崩瓦解。幕府将军的位置一度空悬,激烈的将军大位争夺战随即开始。

1565年5月19日,战国三大枭雄最后一位――松永久秀,他的儿子松永久通和三好义继带着军队明火执仗包围了将军的驻地二条御所,公开向幕府宣战,永禄之变开始。

永禄之变,是战国枭雄松永久秀一次公然反叛将军足利义辉的谋反行动,这无疑是战国时代“下克上”的代表,也由此引发了想通过这次政变掌握权力的松永家和三好家的持续战争。而就是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一位霸主式的人物正在出兵上洛,正是他的出现,挽救了叛逆者松永久秀,这个人就是织田信长。

1567年8月,织田信长攻陷稻叶山城,斋藤家家督斋藤龙兴逃亡,斋藤家灭亡。织田信长成功将美浓国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稻叶山城之战是织田信长早期政治生涯的一个关键节点。通过这场胜利,织田信长扫清了上洛的最后障碍,奠定了霸业的基础。

1568年12月,甲斐国大名武田信玄联合德川家康,发动了对骏河国今川氏的战争,史称“骏河侵攻”。发动骏河侵攻,标志着武田信玄撕毁了与今川氏的同盟,打破了甲相骏三国同盟,继而引发了新一轮的混战。

1569年,武田信玄与北条家开战,令甲相骏三国同盟彻底瓦解。武田信玄进攻小田原城不利后退兵,最后在三增岭击败了北条军。这次战役使武田家成为关东最强的大名,但也因此树敌过多,为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1570年,因为拥立将军而获得巨大名望的织田信长,借助大义名分发起了对朝仓家的讨伐。不曾想他的妹婿浅井长政竟然背弃盟约,出兵断绝了信长的后路,织田信长顿时陷入前后夹击的死地之中。

1570年6月底,驻扎在姊[ z ]川南岸的织田信长大军向三田村方向的朝仓浅井联军发起攻击,而朝仓军8000人立即越过婶川,想兵力较弱的德川军发起进攻,信长立即调集部队赶来支援,一场围绕着姊川的血战正式打响。此战标志这信长大军进一步的胜利,为他后来扩张奠定了基础。

1570年,织田信长出兵攻打三好三人众,在摄津国的战役中,织田军不敌对方实カ,其弟织田信治战死,后与浅井长政、朝仓义景、延历寺的联兵在近江国志贺对抗,因长岛一向一揆反叛,织田信长的弟弟信兴丧命,织田无奈请求亲町天皇赦令,双方和解。

1571年,织田率军围攻比睿山后,下令织田军杀上山,无论男女老少一概斩首,一时间血流成河;不仅如此,织田军放火烧山,许多经文被烧,织田信长成了佛教徒的敌人,被称为 第六天魔王”

1572年 武田信玄召集25000名大军,入侵远江、三河等地。举着“风林火山”旗帜,对德川家康发起进攻,德川家康立即向织田信长求援,三方原合战就此拉开序幕。

三方原合战,以德川、织田联军的惨败而告终,这场大战后,德川家康所在的宾松成为了无法防守的据点。但是等到武田大军杀到滨松城时,命运之神再次开起了玩笑,本来准备和谈的武田信玄却突然在驹场病重去世,这样戏剧化的结局,无疑给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的日后反击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武田信玄出兵西进,重创德川家,足利义昭认为织田信长行将覆灭,宣布与信长决裂。1573年,织田信长的大军又一次踏上了近畿的土地,这一次攻击的目标却是他亲手扶立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昭。曾经再造幕府的幕府支柱,却成为了幕府统治的终结者。

室町幕府的统治伴随着足利义昭的放逐而完结,织田信长开始了取代幕府统治日本的步伐。不甘失败的足利义昭组建了第二次“信长包围网”与织田信长为敌,织田信长也将迎来新的对手。

1575年 一场决定日本东国命运的战斗在三河长筱城不远的设乐原爆发。前来惩处叛将的武田家家督武田胜赖以及武名赫赫的武田军团,在这里遭遇了等候已久的织田―德川联军的急袭。

长筱之战使得东海强权势力武田家遭遇重创,丧失了对织田家的战略主动权。织田家也籍此削弱了日本统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威胁,其统一全国进程得到了有力推动。

1575年10月,织田信长为了征服丹波国人、黑井城主赤井忠家,于是派明智光秀出兵,进攻黑并城,这是明智光秀第一次独自当兵完成信长交代的任务,丹波城之战拉开序幕,这场战争是充分展现了明智光秀的军事才能,同时也为日后本能寺之变中,明智光秀与织田信长决裂埋下了引线。

1577年9月15日,在越后国大名上杉谦信持续的围攻之下,七尾城开城投降,能登国大名晶[ zai ]山氏灭亡。表面上看,上杉谦信占领能登国,是在向西扩大自己的地盘,实际上这一行动的真正目的是制衡日益强大的织田信长。

1577年10月,织田信长大军攻克了松永久秀的片冈城,羽柴秀吉(丰臣秀吉)此时也匆匆赶来,与信长大军汇合,大军兵临信贵山城之下,对其进行了合围。围城之战进行了九天,信贵山城在织田大军的猛攻下终于陷落,谋反者松永久秀兵败自杀。

作为战国三大枭雄之一的松永久秀如此结束了自己“反叛”的一生,可谓是织田信长剜去了心腹上的一块烂疮。从此之后,织田信长来自背面的隐患彻底解除。

1578年,上杉家家督上杉谦信突然去世,他的两个养子上杉景胜和上杉景虎为争夺家督之位开战,史称“御馆之乱”。这场内乱最终以上杉景胜的胜利告终。

御馆之乱是上杉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次内乱中,不仅上杉军蒙受巨大损失,上杉家内部的权力体系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开始出现上田长尾氏一家独大的局面。

1580年,一场特殊的和议在近畿达成,一向宗教团本愿寺的首领本愿寺显如以放弃石山本愿寺等世俗领地为代价与信长达成最终的和解。长达十年的石山本愿寺之战随之划上句号,日本最强大的宗教大名本愿寺也正式宣告灭亡。

石山本愿寺之战的结束宣告了横行日本数百年的一向宗封建教团的灭亡,也预示着数百年的封建教团时代的结束。日本即将走向统一,而武家也将彻底完成对日本的支配。

1582年2月,织田信长以朝廷名义下达甲州征伐令,发动了对甲斐国大名武田胜赖的讨伐,最终一举消灭了武田家。

1582年,织田家家臣明智光秀于京都发动兵变,围攻身处本能寺的织田信长,后者孤立无援,自尽而死。

1582年,本能寺之变发生后,闻知信长死讯的丰臣秀吉迅速采取措施,从中国前线一路东进,迅速抵达了京都附近,一举击败了明智光秀,为织田信长报了仇。

当时,织田信长势力第一强盛,战国时代的终结、日本时隔一百余年的分裂,似乎已经要终结在他手中。然而,谁也没想到,本能寺的大火终结了这一切,这位战国时代最著名的枭雄,因为手下的背叛,而在一片大火中自尽身亡。

从本能寺之变,到天王山之战,丰臣秀吉表现出了惊人的战略能力,丰臣秀吉的势力迅速崛起,并成功成为了最有望继承织田信长事业的大名,迈出了他统一日本之路的第一步。

1583年4月16日,曾被丰臣秀吉降服的织田信孝又重新举兵,丰臣秀吉带兵平定,而同为织田四天王之一的柴田胜家趁丰臣秀吉兵力空虚之时,立即派兵进攻,结果被丰臣秀吉杀了个回马枪,柴田胜家遭遇惨败。

织田信长死后,在清州会议上,柴田胜家得到了北陆地区和北近江三郡。而柴田胜家自杀后,丰臣秀吉瞬间接管了他的全部领地。至此,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生前的领地大部分被丰臣秀吉接受,丰臣秀吉正常成为了织田信长的接班人。

1585年,丰臣秀吉就任关白,通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平叛各方势力,统一日本。

丰臣秀吉就任关白后,通过一系列征伐战争统一日本,结束了自战国时代以来长达100多年的分裂。在丰臣秀吉的统治下,日本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为德川时代的发展奠定基础。

1591年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战国林立的局面。为平息国内大名对分封土地不均的不满,并削弱各个大名的势力,决定对外扩张,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完成“大东亚”的构想。

1592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发起针对朝鲜和明朝的战争,日本天皇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改年号为文禄,史称“文禄之役 。中国这一边称为万历朝鲜战争。


结果第1次朝鲜战争,日本损失惨重大败。

大明王朝和朝鲜第1次打赢了战争,大明王朝派人去和谈,结果丰臣秀吉,对大明王朝的封号―日本国王,不满意,丰臣秀吉也觉得封号是一种羞辱。于是假装和谈,换来了三国短暂的和平。没过多久丰臣秀吉要重新集结兵力,准备打第2次战争。

日本发动了第2次战争,由于是日本的庆长年间,被称为庆长之役。结果又被打败了。正好那一年丰臣秀吉病死了。

庆长之役是日本侵略明朝和朝鲜,联合的反侵略的战争,作为战争的发生地,朝鲜从此一蹶不振,而侵略战争的失利彻底打击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也间接使得日本政权发生巨大变动,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

两次万历朝鲜战争,大明王朝死亡3万人~5万人左右,日本死亡14~17万人左右,朝鲜士兵死亡26万左右,朝鲜无辜平民死亡100多万左右。

1600年10月,德川家康率领的东军与石田三成率领的西军交战于关原,双方调动的部队均约有十万之数,史称“关原合战”。


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公元1868年)

1603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开设幕府,开启了日本的江户时代。

1615年,德川军与丰臣军在大阪进行了最后一场生死较量,这便是“大阪夏之战”。日本战国时代自1467年的应仁之乱而开始,纷纷扰扰百余年间,一代代英豪枭雄轮番登场,最终鹿死德川家康之手,大阪夏之战可称为日本战国的落幕之战。标志着,日本战国时代彻底结束。

大阪夏之战后,德川幕府又颁行的《武家诸法度》等法令,奠定了日本江户时代二百多年的社会安定。

1637年,在肥前国岛原半岛和肥后国天草岛爆发了一场起义,起义的民众以反对幕府禁止天主教、反对岛原城主松仓氏苛政为口号,起义持续了一年,史称“岛原之乱”。

岛原之乱是对幕府的禁教政策和诸藩横征暴敛、宗教迫害的反抗。但起义更加剧了统治者对天主教的厌恶,促成了幕府锁国体制最终完成。

1702年12月15日,四十六名赤穗浪士集结江户,包围吉良府,割下吉良义央的首级,前往亡君浅野之墓祭拜,然后从容自尽,后来称为赤穗浪人复仇事件。

1815年,日本兰学的开创者之一杉田玄白撰写《兰学事始》,回忆与好友一同开创兰学研究、翻译兰学医书、奠定兰学基础的经历。

杉田玄白一生对荷兰医术的学习、《解体新书》的翻译为日本兰学的兴起打下基础,是兰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回忆录《兰学始事》记录了这一过程。通过引进、介绍荷兰人的科学文化,为日本了解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1841―1843年,正值日本天保年间,为了维护幕府统治,老中水野忠邦主持了一场改革运动,改革以失败告终,史称“天保改革”。

天保改革并没有如水野忠邦所设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反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混乱,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顿。《上知令》的颁布也使得原本已经逐渐对幕府不敬畏的藩主、大名对幕府的反对意见更盛。

1853年6月6日,美国海军马休·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武力威胁日本通商,美日双方于次年签订《神奈川条约》。这些舰队船身涂上黑漆,史称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刺激日本推翻了长达260多年的德川幕府体制,迅速的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成功的取得了民族独立。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甚至可以说它是明治维新的起点。



1858年,日本大老井尹直弼对反对者进行了一场大镇压,上至藩主下至浪人都受到牵连,史称“安政大狱”。

安政大狱是德川幕府对反对势力的清洗活动。这次行动过后,德川幕府尽失人心,为日后维新倒幕运动埋下伏笔。

1860年3月24日,日本大老井伊直弼在樱田门外被来自水户藩与萨摩藩的浪士刺杀,史称“樱田门外之变”。

樱田门外之变使“武装倒幕”开始成为救国的选项之一,随着井伊直弼的死亡,地方强藩公然反对幕府的行动越来越多,幕府权威开始逐渐消解。

1863年8月18日(农历),幕府操纵公武合体派发动政变,赶走“倒幕七卿”,最终导致尊攘派主要势力长州藩被驱逐出京都。

1864年7月8日,30余名在池田屋集会的尊攘派志士被新选组突袭,7死11伤,尊攘派骨干势カ遭重创,新选组“壬生狼”大名传遍日本。

池田屋事件中,丧生的均为尊攘派杰出人物。效忠幕府的新选组站在了历史前进的反方向,阻碍了明治维新的进程,即使惨烈如此,也只能以配角与反面人物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中。

1864年,因为在禁门之变中公然向皇宫开炮,天皇下令幕府讨伐长州藩。包括萨摩藩和会津藩在内的诸藩都参加了对长州藩的征伐。

1866年,通过中间人坂本龙马的介绍,萨摩藩和长州藩在京都达成秘密的同盟协定,约定共同进行倒幕运动,史称“萨长同盟”。

萨摩藩和长州藩的结盟源于幕府对于长州藩的步步紧逼以及双方具有相同的幕府诉求。萨摩和长州的军队是日后倒幕派军队的主力。

1867年10月,迫于倒幕派(反对幕府的势力)的压力,德川幕府第15任将军德川庆喜声明愿意将权カ交还给日本天皇,史称“大政奉还”,其本质是一场骗局。

德川幕府在日本统治两百多年,德川庆喜不可能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所谓的“大政奉还”不过是暂时缓和矛盾的幌子,幕府和倒幕派代表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两者之间的战争是难以避免的。


明治时代(公元1868年―公元1912年)

佐久间象山和吉田松阴为代表的“尊王攘夷”运动,本质上是挽救民族危机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其思想是借“王政复古”之名,推翻幕府统治。“尊王攘夷”的思想为戊辰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1868年,农历戊辰年,日本明治天皇下令废除幕府,由此爆发的倒幕派与幕府军队之间的战争,由倒幕派取得胜利,史称“戊辰战争”。

戊辰战争彻底推翻了幕府在日本的统治地位,为日本的近代化除去了主要障碍。

公元1871年7月14日,日本史上屈指可数的大改革开始推行,在日本延续了270余年的由地方首领统治的藩被撤除,设立了由政府统治的县,史称这次事件为废藩置县。

在戊辰战争中,以萨摩藩和长州藩为首的新政府军同幕府势カ激烈厮杀。在长达一年半的战争后,最终以新政府获胜而告终,明治政府取代江户幕府领导日本,迁都东京。当时,西方列强企图入侵亚洲,为维护国家主权,新政府决定即刻发起新政改革,想要建立现代化国家。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中央集权,方便于政府各项改革的推行。而推进这一政策的正是维新三杰之一,有“东洋俾斯麦”之称的大久保利通。

日本完成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为日后明治维新顺利完成,重新修订江户幕府与美俄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打下了基础。

1877年,明治维新期间发生的鹿儿岛士族反政府叛的著名战役,因鹿儿岛地处日本西南,故称为“西南战争”

西南战争是对日本封建势力的一次大清算,士族阶层反叛失败后被消失殆尽,改革得以继续进行去。西南战争也打开了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新局面,自由主义者认识到无法通过武力推翻政府,开始采取合法手段与政府作斗争。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国家稳定发展、自由民权运动高涨的新时期。

1878年5月14日,明治政府当权大臣大久保利通,在东京的纪尾井坂被岛田一郎为首的6名士族刺杀身亡。

大久保利通被刺杀是明治维新以来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具体表现,改革的主导者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但这并没有影响日本的改革继续推进下去,因此,刺杀既是成功的,但又是失败的。

1883年―1887年,日本时任外务卿井上馨以东京的鹿鸣馆为中心,实施的“欧化主义”也就是“全盘西化”的外交政策。然而鹿鸣馆外交并未能成功打开日本的外交局面,最终宣告失败。

鹿鸣馆外交”宣告失败,井上馨辞去外相职务。而日本的重修和约努力至日俄战争后、成为资本主义列强时宣告成功,这说明外交的成功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

1885年,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脱亚论》,动员日本国民转换中国观、朝鲜观和欧美观,并鼓吹“日本优秀论”。

脱亚论的发表使日本走向了全盘西化,学习欧美制度的道路。同时也是日本走向军国主义侵略道路的开始。该文至今仍对日本影响巨大,而福泽谕吉也被认为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

1889年,日本近代第一步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这标志着日本在政治上迈向了近代宪政国家。

《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使得二元君主立宪制在日本确立,日本成为宪政国家,为日本走向强大提供制度保证;但也为其滑向军国主义道路给予了制度凭依。

1894年,日本蓄谋已久,发起了对清朝的海战,清朝慌忙迎战,最后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甲午中日战争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4年2月,日本海军突袭旅顺,挑起日俄战争。

突袭旅顺是日本与俄国在朝鲜、中国东北地区争夺势力范围所爆发的冲突,也是日俄战争的开始,日本海军旗开得胜,为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

1905年9月,日本和俄国为结束日俄战争签订在朴茨茅斯和约,俄国将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转让给日本,宣告俄国在日俄战争的失败。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为日俄战争画上句号,日本以彻底的胜利赢得了在远东地区的主导权,国家实カ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但也助长了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1905年11月,日本政府威逼朝鲜签订了《日韩保护条约》,同意日本管理朝鲜的一切外交事务,调遣军队的权力,还能直接对地方官吏发布命令。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统监,朝鲜政府成了一个傀儡政府。

1909年10月26日,为了反抗日本对朝鲜的侵略,韩国独立军参谋中将安重根,在俄国东清铁路哈尔滨火车站,击毙了日本枢密院议长、朝鲜统监府首任统监伊藤博文。

1910年,日本强迫韩国签订《韩日合并条约》,至此,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朝鲜半岛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10年5月25日,日本政府以幸德秋水等人密谋行刺天皇为由将其逮捕,随即开始大肆搜捕日本境内的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一事件在日本被称为“幸德事件”,是最有名的一次针对天皇的暗杀密谋。

幸德秋水是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之一,《共产党宣言》最早的日译本,就是他与人合译的。幸德秋水平时以记者身份活跃在日本社会,经常抨击日本的帝国主义政策,组织了抗议物价上涨等等公众集会,也因此被政界视为眼中钉。

幸德事件后,日本政府持续收紧对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压制,并对任何潜在的反对意见进行打击,最终推出了《治安维持法》,取缔了任何否定天皇制的政治组织。


大正时代(公元1912年―公元1926年)

1912年12月,陆军逼迫时任首相西园寺公望下台,桂太郎第三次上台组阁,在日本国内引发舆论不满,多地爆发抗议活动,第一次宪政拥护运动爆发。

第一次宪政拥护运动削弱了藩政治在日本政坛的支配地位,有カ促进了政党内阁的出现。日本近代史上有名的“大正民主时代”,正是以第一次宪政拥护运动为开端的。

1914年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阵营,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年1月,日本驻中国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试图取得一系列在华特权。

“二十一条”分为五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比如第五部分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充当政治、军事、财政顾问,其本质就是要给日本插手中国内政大开方便之门,使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这与日本此前吞并朝鲜半岛的方式如出一辙。日本政府是想趁着世界大战,在西方列强无暇顾及的时刻独吞中国。

最后,日本通过屡屡施压,成功迫使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上签了字,不仅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还巩固了对旅顺、大连的殖民统治。


1918年8月2日,日本政府发表出兵声明,正式对西伯利亚进行军事干涉。

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主要是因为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接管了政权,引起了日本政府对革命的警惕,以及对东亚局势受影响的担忧。

日本干涉西伯利亚一般被视为是寺内正毅外交政策的败笔,因其盲目扩张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使得国内米价高涨,引发大规模骚动,直接导致寺内内阁下台。

1918年9月29日,政友会总裁原敬受命组阁,成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除军部大臣和外务大臣外,原敬内阁的成员全部出自政友会,因此这届内阁也被视为日本第一届正式的政党内阁。

原敬担任日本首相,标志着日本首届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内阁形成。在日本近代史上,这一事件也被视为“大正民主”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1919年1月18日,法国巴黎凡尔赛宫,旨在解决一战战后各项问题的巴黎和会开幕。日本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以前首相西园寺公望为首的庞大代表团参会。这是日本第一次公开登上世界外交舞台。

在巴黎和会上,日本通过此前与英国、法国达成的密约,加上利用威尔逊建立国际联盟的政治理想,用威胁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手段,最终迫使协约国承认其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特权。

1924年1月18日,日本三大政党总裁高桥是清、加藤高明、犬养毅举行会谈,共同决定推动建立政党内阁制,由此形成了“护宪三派”,第二次宪政拥护运动正式开始。

1924年6月,加藤高明内阁上台,币原喜重郎被任命为外务大臣。在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下,币原喜重郎支持英美提倡的和平原则,推行对华不干涉政策,他的这种政策被称为“币原外交”。

币原外交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对华关系,遏制了军国主义扩张政策抬头,但是其本质依然是要维护日本在华特权。此外,由于天皇制下,军方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币原外交注定要失败。

1924年10月,川端康成等十四位日本作家创办了文学杂志《文艺时代》,开启了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感觉运动。这是日本最早的一个现代主义流派。

川端康成参与发起了新感觉运动,从此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但川端康成后来退出了新感觉运动,开始走上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才最终成为全球知名的作家。


昭和时代(公元1926年―公元1989年)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炸死奉系军首领张作霖,造成中日两国关系紧张,这就是,皇姑屯事件。

1930年,日本派代表出席伦敦海军会议,并作为缔约国之一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同意限制发展海军军备。

签署《伦敦海军条约》是日本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次重要努力,然而,随着大萧条的爆发,维持这一体系的经济基础已经十分脆弱。条约签订次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彻底走向了军国主义扩张路线。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了南满铁路被炸毁的事件,并以此为借口悍然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史称九一八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

1932年5月15日,11名日军基层军官冲进首相府,杀死首相犬养毅,这就是“五一五事件”。

五一五事件导致日本二战前最后一届政党内阁倒台,开始向法西斯内阁过渡。

1933年3月27日,日本外相内田康哉通知国际联盟秘书长德拉蒙德,日本将退出国联。这标志着日本放弃了“协调外交”,走上了自主的强硬外交路线。

日本退出国联,标志着日本转向强硬外交路线,也意味着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正在逐步瓦解。

1933年5月31日,日本与中华民国政府签订《塘沽协定》,使国民政府默认了“伪满洲国”,并把长城以南划为非武装地带。

1936年2月26日,日本数名下级军官率领近1500名士兵在东京各地执行暗杀任务,杀死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等多名政界高官,这就是“二二六事件”。

二二六事件是日本近代规模最大的兵变,其主要参与者是“皇道派”成员。皇道派以恢复天皇亲政,进而改造国家为己任,被他们针对的高官都被视为是天皇行使权力的障碍。

与皇道派对立的是“统制派”,这一派认为应该维持陆军的纪律统制,用合法形式实现政治诉求,为全面战争做准备。这两个派别的骨干小烟敏四郎和永田铁山,本来都出自一个叫一夕会的组织,但是最终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

二二六事件导致皇道派被大规模清洗,统制派完全控制了陆军,并且建立了极权内阁,将日本法西斯主义推向了顶峰。

1936年6月25日,日本成立731部队,主要地点在东北慌称为防疫部队。是一只臭名昭著和极度残忍的部队。专门实验中国人,苏联人,朝鲜人,蒙古人等。

实验为,活体解剖,没有麻药。必须保证解剖对象是绝对清醒的状态,也就是说,绝对不能麻醉。因为日本军医认为醉后的研究数据是不真实的。其解剖场景惨绝人寰。解剖时,那凄厉的惨叫声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此项工作也是731部队所有医师所必备的基础技能。

手榴弹试验,将中国人在不同的距离和位置下进行手榴弹试验,来达到手榴弹试验效果。

冻伤实验,用中国人在不同温度下抗寒程度。然后用冰冻的人的双手用锤子砸碎。

火焰喷射器实验,拿中国人来测试,火焰喷射器的威力效果。

鼠疫实验,将鼠疫杆菌注入中国人体内,观察其反应。

人与马血互换,将身体强壮的人血液抽去大部,此时人全身痉挛,几名军医都无法完全按住。立即输入马匹血液,并观察人的表现,结果身体排异性明显,人全部死亡。

研究病菌对胎儿的影响,让女人怀孕后感染病菌,待胎儿成形后进行活体解剖,观察胎儿的状态。

人畜杂交,强迫女人与马匹或狼青交配,研究所谓劣等民族的优化办法。

还有很多类似丑陋残忍无耻的行为。

战争后,这支部队勾结美国,把实验数据给了美国,让美国包庇他们不被处死,和美国达成了不可告人的协议。

日本近代和现代的医学发展,如此的发达,甚至超越美国,德国,苏联等强国,离不开731部队残忍无耻的实验,他们拿着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命和少数的苏联人和朝鲜人的生命完成的非人实验

1937年7月7日,日本陆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军队拒绝后,日军悍然发动进攻,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两国自此进入长达八年的持久战。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占南京,对南京城烧杀抢掠,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最少高达30万多人,这还是官方统计,还有那些没有统计的高达不知道多少万人。

1938年,日军为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企图占领战略位置重要的武汉,遂发动武汉会战。但国民党军队抵抗顽强,日军伤亡惨重,最后武汉虽然被占领,但国民党政府并未屈服。

1938年,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发表声明,要建立包括日本、伪满洲国、中国在内的东亚新秩序。之所以建立东亚新秩序,是因为日本没能用武力逼国民政府投降,进而割占华北,最后只能用政治方式获取中国资源。

建立东亚新秩序是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无力走出中国困局而提出的解决方案,但这也无济于事,长久被困中国战场,就是他们贸然扩大侵华战争造成的死局。

1939年,日苏两国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以日军惨败告终。

诺门坎在哈布哈拉河东部。诺门坎再往东,是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地盘,哈布哈拉河往西,是苏联扶持的傀儡一一蒙古国的地盘。至于哈布哈拉河和诺门坎之间,则是双方争议地带。而诺门坎战役的起因,就跟这个争议地带有关。

诺门坎战役是二战爆发前规模最大的机械化战争,不仅验证了苏联机械化作战部队的威力,也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

1941年4月13日,日本与苏联签订为期五年的《日苏中立条约》,宣布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暂时避免了日本与苏联的战争。但是德苏战争的爆发,也让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增兵,カ量受到牵制,加快南进计划更是最终促使日本对美国宣战。

1941年4月,日本新任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开始与美国国务卿赫尔谈判,试图调整两国外交关系,避免开战。

日美谈判是两国为避免爆发战争进行的最后努力,但由于两国在中国问题、三国同盟问题等几个问题上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这种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其结果只能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41年10月17日,前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出任日本首相。

东条英机上台组阁,开始了近四年的执政生涯,指挥日本与美国开战,他也被视为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对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发动突袭,史称“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随之爆发。

珍珠港事件将美国拉进了战局,二战进入了同盟国与轴心国全面交战的阶段。


1942年6月初,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进行了大规模海战。战役最后以日本的失败告终,以此为转折点,日军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一场关键战役,日本海军在公海上的霸权被美军终结,双方的实力恢复平衡,美军也得以在随后提前展开反击。

1943年2月,日本军队与盟军在太平洋瓜达尔卡纳尔岛展开激战。日本惨败。

1944年7月22日,因战事进展不利,负有领导责任的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下台。

东条英机下台是日本元老重臣挽救岌岌可危的战局的一次尝试,然而更换首相并不能解决日本内外交困的局势,战败难以避免。

1945年 日本本土早已进入了盟军的空袭范围,东京大轰炸造成近三十万人丧生,冲绳岛战役也造成了ニ十多万日本军民死亡。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广岛市被夷为平地,超过十万人死于轰炸。两天后,苏联红军发起“八月风暴”行动,对日宣战,攻入中国东北,与驻扎在当地的日本关东军开战。又过了一天,美国在长崎再次投下原子弹,又造成十万人丧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随后在9月2日举行投降仪式并正式签署降书。


1945年11月9日,日本议员鸠山一郎领衔成立了自由党,成为日本战后最早成立的政党之一,掀起了日本战后政党政治的高潮。

自由党成立是日本战后政党政治复活的标志性事件。自由党赢得大选也奠定了日本战后保守派政党长期执政的基础。

1946年1月1日,昭和天皇发表《关于新日本建设的诏书》,其中否定了天皇是现代人世间的神,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日本人的忠君思想,这份诏书也因此被称为《人间宣言》。

《人间宣言》是天皇自我否定神性的政治行为,是民主化改造压カ下的妥协产物,有利于去除日本人心中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


1946年11月,日本颁布了修改后的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由于宪法中包含禁止日本拥有军队的条文,这部宪法也被称为“和平宪法”。

《和平宪法》确立了象征天皇制,从此日本天皇被剥夺了实权。同时,日本以宪法形式放弃了交战权和保有军队的权利。日本国民的基本人权也得到了宪法保障,除族外的贵族特权则遭到废除。

1951年9月8日,日本与其他48个国家签订和平条约,也就是旧金山条约,并于次年生效,结束了同盟国历时七年的对日占领,日本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旧金山条约》是一份片面的媾和条约,是美国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推动缔结的。这份和约不仅损害了未缔约交战国的权利,也将冲绳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实际由美国控制),并保留了美国在日驻军,损害了日本自身的权利。


1955年10月13日,日本社会党左右两派召开大会,宣布结束长达四年的分裂状态,重新统一为社会党。自此,社会党作为日本的反对党在野,与执政的自民党形成了长期并立的格局。

1955年11月15日,日本民主党与自由党合并成自由民主党。从此在日本政坛上,自由民主党执政,社会党在野的形势延续了几十年,被称为“五五年体制”。

五五年体制是日本战后保守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代名词。自民党的地位至今难以撼动,除两次短暂下野,一直日本的执政党,这个基础在1955年两党合并时就已奠定。

1956年10月19日,日本与苏联发表共同宣言,正式结束了战争状态,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并且签订日苏共同宣言。

《日苏共同宣言》的签订,是日本恢复正常国家地位中的关键节点,此后日本进入联合国再无阻碍,顺利回到国际社会中。领土争端遭到搁置,则成为了不稳定因素,至今仍影响着两国关系。


1960年5月19日,日本议会正式批准了《日美安保条约》,两国约定实行共同防御,同盟关系得到了强化。(实则是泡沫关系,稍微有难立马不帮。)

《日美安保条约》的签订加强了日美同盟,凭借与美国政府的亲密关系,自民党巩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这一条约也在日本社会埋下了不少隐患,比如美军基地问题,至今仍不时引发民众抗议。


1960年9月,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推出了新的经济发展计划,宣布十年内要将国民收入翻一番,与之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因此被称为“国民所得倍增计划”。

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是在自民党因安保条约问题受到国民指责的情况下推出的。推出这一计划,标志着自民党的施政重点从政治领域转向了经济领域,直接刺激了日本经济腾飞,仅用六年就达到了原定十年实现的目标,其经验后来也被亚洲各国模仿学习。

1965年6月22日,日本政府与韩国政府签订《日韩基本关系条约》实现了日韩关系正常化。

日韩关系正常化加强了日韩美战略合作关系,日本在东亚的影响力也逐渐得到恢复。日韩建交,也让日本成功打开了韩国市场,为70年代的经济腾飞增添了助力。

1966年下半年,日本政界连续爆出丑闻,导致佐藤荣作内阁和执政党自民党支持率大跌,日本战后首次出现了多党化的趋势。这一系列丑闻,被统称为“黑雾事件”。

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带领四名右翼分子绑架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益田兼利,试图煽动陆上自卫队发动政变。失败后,三岛由纪夫在总监办公室内切腹自杀身亡,这就是“三岛事件”。

三岛事件是一次未遂的政变闹剧,虽然没有改变日本政局,但依然因主角三岛的知名作家身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也反映了日本战后右翼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1972年9月29日,日中两国政府在北京发布发表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日中关系正常化是日本战后摆脱美国影响,开展自主外交的重要一步。日中两国建交,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美国对于远东格局的影响力。

1972年5月15日,美国正式将冲绳的管理权移交给日本,冲绳县复县。

冲绳返还标志着日本收回了长期被美国占领的国土,解决了这二战遗留下来的重大外交、内政问题。尽管如此,美国维持冲绳驻军依然是日本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时至今日仍不时引发民众抗议。

1972年6月20日,即将成为日本执政党自民党总裁并出任首相的田中角荣,出版了《日本列岛改造论》,提出要重新布置日本的工业,大力发展交通,使日本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随着田中正式就任首相,日本掀起了列岛改造热潮。

日本列岛改造论是日本政府针对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所推出的改革方针。然而,由于国内各界的反对,加上石油危机的影响,列岛改造论未能作为政策延续下来。田中所支持的大规模交通建设,反而加重了“东京一极集中现象”,至今仍困扰着日本。


1976年,因接受美国企业洛克希德公司的贿赂,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等十几名政府高官被捕入狱,这就是洛克希德事件,是日本战后四大丑闻之一。

洛克希德事件是日本战后四大丑闻之一,并且在当时造成了自民党内部的严重对立,为此后数年内日本政界的激烈斗争埋下了伏笔。

1979年10月7日,自民党因大选失利爆发了党内派对立,时间长达四十天,是自民党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党内对立。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民党一直呈现“三角大福”(三木武夫、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福田赳夫)四巨头并立的局面。四十日抗争是四巨头的又一次博弈,也是日本战后自民党最严重的一次党内派对立。

1983年12月,日本举行大选,自民党虽然保住了执政地位,但丢失了三十多个议席。自民党内除田中角荣派以外,各派均遭遇议席大幅减少,由此引发了各派试图打倒田中角荣的运动。

1983年大选衍生出来的政治斗争,是日本自1970年佐藤荣作卸任以来延续十几年的“角福战争”的最后决战。在此之后,田中角荣退出政坛,日本政坛进入一个洗牌重组的时代。


平成时代(公元1989年―公元2019年)

昭和天皇于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驾崩,其子明仁天皇继位,驾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

2002年,世界杯,日本挺进16强。

2007年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电子钱币出现。

2009年,推特开始进入日本人的生活。

2011年12月26日凌晨,中国牛人刘强,火烧日本靖国神社(日本神厕)2012年1月8日,刘强又把日本驻韩大使馆给烧了。日本举国愤怒。

2013年11月13日,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为日本侵华公开道歉。全世界都震惊。(日本唯一道歉的首相)

2014年12月31日,靖国神社在一次被火烧。此次靖国神社被烧,放火者是一名日本25岁的青年男子。原因并不是出于反日目的,是想要和日本战犯们的亡灵共眠。这起事件听的多搞笑。

2015年8月,鸠山由纪夫,参观了韩国首尔“西大门刑务所”博物馆,并在追悼碑前跪地不起。


令和时代(公元2019年―至今)

令和为日本第126位天皇,德仁天皇的年号。

2021年,日本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

202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全世界为之震惊。

Statement: the article only represents the views of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this website; If there is infringement or violation, you can directly feed back to this website, and we will modify or delete it.

Preferredproduct

Picture and textrecommendation

Hot spotsranking

Wonderfularticles

Popular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