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日汽车发动机差距「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

时间:2023-07-08 12:15:55来源:

中国真正的造家庭用车史应该是从引进合资企业开始,之前的小打小闹只是解决有无的问题。和同时代的汽车技术来说,差距太大,实在没法描述。

我在2000年的时候参与了一个项目,是给五十铃旗下一款轻卡的发动机的发电机做零部件,发电机品牌为日本的一个N字头牌子,具体品牌就不说了。这个发电机,对于整车来说,是非常小的一个项目,况且我们还只是做其中的一些零配件。


从项目接触开始,到正常供货,前后经历约2年时间。在今天看来,实在难以想象。在这期间,日方提供了全套的图纸,图纸非常的细致,从产品图到工艺图(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啥叫工艺图)。当然,来的图纸全是日文,不过对于机械图纸来说,即使你一天没学日语(英语也一样),你也能能认个七七八八,即使有少部分不认识的,一本中外词典也能解决。然后就是把日文图纸转为中文图纸。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是非常繁琐,日本人的图纸细致得令人发指。第一次见识了做文件细致到要求左手干啥,右手干啥;全用文字描述出来,再附加图片。你说狗不狗。

接着就进入实施阶段。所有的现场都是先规划好了的,从工艺流程到设备布置,都是要日方先确认的,然后就是第一轮试制,全程按标准的文件来做,从设备型号、安装位置、设备参数,到左手干啥,右手摆哪..............。比如车床转速、进给量、刀头型号、品牌等等完全固化,不得随意修改,任意修改都属于工程变更,必须先申请。所有你想得到的用得到的完全写入了作业标准文件。就此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小批小批,直至量产,历时约2年,这期间,日方派了3名工程师(纯种日本人),全程现场,与我们中方的人员现场试操作、验证确认所有标准文件内容,早上早早的来,晚上基本也是最后才走,敬业!!!绝对的敬业。一起共事了两年多。捶打两年直至完全正常化。

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做到现在。在期间我们即使变更二级供应商都需要与他们一起去评审,最终需获得日方确认后才能正常供货;提过变更工艺参数,需经日方中国公司审核后,再递交日方本土确认。有很多被驳回的,即使通过,也得经历2-3个月。通过的前提是设备自动化。

这个机型在日本做了多长时间我不确定(15年应该有的),但在中国做了整整20年以上,就一个型号,没有任何更改。从材料到工艺,到供应商都没有更改(自己垮了的不算)。对于这样的产品你想说啥?你能说啥?

这就是日系车的稳定,一旦定下来,啥也别改。产品寿命周期越长,开发费、模具费用摊销就越低。对于供应商来说,不用挖空心思去搞客户维护,只需要兢兢业业干就完了,这个诱惑就更大了。我认为这就是日系车的利润率高的原因所在。

在这20年间,我们做了不少于100个项目,但基本都是猴子掰玉米,一个也没像这个项目样,活得这么长。而日方企业呢?几十年前就做这么两款电机,我们给他做配件,他们装完发回国内,再卖给我们。质量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价格也还是一如既往的贵,我们国内的同型发电机,已经换了一波又一波的厂家品牌了,价格呢是一年比一年便宜了。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