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赞衢州江山诗歌「浙江衢州柯城区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时间:2023-08-27 08:15:55来源:

r

r

r

r

r

r

r

r

公元878年,山东曹州人黄巢率领起义大军南下,从浙西披荆斩棘开路七百余里,直扑福建。身后从此留下一条仙霞古道,古道上重山合围险关拱卫的江山县廿八都镇,被历朝历代作为重镇屯兵扎营。时移世转,仙霞古道渐渐成了商旅要冲,人来人往的廿八都镇,也成为历史场景中的奇迹:斜阳万里,满负货值的船车经这个节点络绎南下,水流不绝……

r

甲午秋,应邀赴浙江衢州一游。临出发前看了些材料,知道衢州号称“四省通衢、五路总头”,有江郎、烂柯诸名山胜景,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的十大宜居城市;还知道她是戴笠的故乡,也是周迅的老家。兴趣便来了,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山市以及传奇的廿八都古镇成了此行重点。当日从萧山机场出奔衢州,天虽半阴,一路却满眼青翠,心中满满是欢喜。——甫一入浙,就这样被征服了。

r

首日下来,衢州之美,便烙印在心。去紫微山是上午,据当地人说,为了保护好水源,江山人做了很多努力,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一级用地表水。这是钱塘江的源头,其大美处在于,她的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水质之好,几乎可以直饮。虽然在晚秋枯水期,依然碧水澄澈,在秋日午阳下波光粼粼,汩汩激激,你依然能够感到大自然的醇净和剔透、宛如江南美女一样的水之魅力。我在当日的微信里写到,端的是,有一种秋天叫衢州。

r

下午去了廿八都古镇。适逢全国民谣节在这里举办,各地旅者云集。廿八都古镇位居浙闽赣三省交界,被称为“枫溪锁钥”。其奇有三:一是风水出奇:依山带水,据险而筑,衢通三省,襟抱内外;二是号称“文化飞地”,居民以全国多地屯守兵丁移民为主,有多地方言,至今尚有浙赣闽徽等9种不同方言,甚至有仅几户人家通用的小区域方言;三是廿八都现完整保存有明清古建筑民居共有36幢,实在少见。史载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江山设都四十四座,此地排行第廿八,故得名廿八都, 所谓“都”,城墙围子而已,易守难攻,其实就是古代的军事要塞,廿八都扼守浙闽赣与皖的咽喉堡垒。元明清民国发生了许多战事,据说只有金人(靠内奸放水)和日本人攻下来了。历代驻军多了,军曹门尤其是北方人恋栈于当地绿养水润景美物丰,遂娶妻生子,温柔乡里不思归去,形成了多种方言多种文化。古镇的遗存颇像陕西的青木川,四川的阆中,主要是近一二百年的建筑。在中国,由于木质结构的限制,许多元明前的建筑在防水防火方面无法做得更好,所以只有一两个世纪的东西,保留尚好。

r

不觉间,白日将尽,斜阳如丹青手绘,涂抹到了古镇的屋顶飞檐上。行人渐次寂寥,市声也低了。

r

现在来说让我震撼的一件事,6时左右,到了回返时辰。手机没电了,无法顾盼沿途景色,我便径直走回来。大约走了半程的样子,一抬头,突然在右手边一栋民居发现了一块牌子:“东南日报 旧址”。

r

一下呆住了。

r

牌子半米阔七八十公分长的样子,写在黑色的木板上。

r

我原初的印象是,《东南日报》是抗战时的一份重要报纸,日军没有打到衢州前,它偏安一隅,发表了许多抗日文章。

r

报社旧址的对面,就是一代枭雄戴笠的“特务培训处”。

r

绛红的夕阳照着街巷的石板路,时光仿佛突然倒退了:看戴笠培训处的人熙熙攘攘,而站在《东南日报 旧址》前沉思的,就我一人。

r

历史与现实被碰撞突然发出火光,《东南日报》4个字,让我想起一个人,一个被历史挤成扁平形状的伟大诗人郁达夫。

r

1927年,留日归来的浙省富阳人、作家郁达夫抱得美人归,他以已经婚娶之身,娶了当时号称杭城第一美人的王映霞(“好事只愁天妒我”,“偕隐名山誓白头”),举世惊叹。1935年,郁达夫夫妇在杭州官场弄般若堂边购地,开始兴建“风雨茅庐”。 1938年,郁达夫举家由沪迁杭,遭到同乡兼挚友的鲁迅反对(“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郁达夫不听,最终在杭州住下来,从此也开始躲避社会上各种凶猛人等(包括戴笠许绍棣等军政要人)对娇妻王映霞的骚扰追逐生涯。

r

很快,抗战爆发,日军逼近杭州,受省主席陈仪邀,郁达夫去了福建,宣传抗日。从《郁达夫诗全编》可见,他在武汉参加文艺界抗敌协会大会,奉命去台儿庄、徐州等地劳军,到鲁苏豫视察战地防务。然而此刻,妻子王映霞出轨(与浙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消息不绝(而据诗人汪静之说,王还曾为戴笠堕胎)。为平复内心忧愤,是年12 月 18 日,郁达夫偕王映霞和长子去闽远赴新加坡。后终因夫妻感情深壑难平,郁达夫一怒之下,在多家报纸发表《毁家诗纪》,包括《东南日报》。家庭关系走向分裂。1940年,这一对被柳亚子誉为“富春江上神仙侣”的夫妻,分手了。

r

回头再说《东南日报》。这是一份民营表象官样里子的东南大报,主编胡健中是郁达夫的学生,他是国民党浙江省委的三位常委之一,与陈立夫陈果夫等关系密切。资料显示,1937年抗战爆发,《东南日报》迁至浙江金华出版。是年底至1942年夏,被称为《东南日报》“金华版”时期(其中,和江山市有联系的是,1941年春日军迫近金华。报社部分人员去丽水出报,胡健中自己则率大部人员撤到江山市出号外。1942年5月日军为打通浙赣路大举南犯,《东南日报》总社转迁江山,但设丽水分社出版丽水版)。这一阶段,日军进逼丽水金华,东南大好河山危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恰是国共两党再携手御侮的蜜月期,《东南日报》在抗战中发挥了很好作用,有大批有影响的知识分子聚集写作,文气蔚然,国中一时呈东南之盛。郁达夫这一时期主要活动在浙闽,应当局邀约,几乎走遍了整个浙江,奔走八闽,写了大量游记体散文、旧体诗歌等有影响的文字发表在《东》报。但恰在这个时候,《东南日报》社长胡健中的“恩师”、浙省教育厅长许绍棣(许1928年起任国民党浙江党部执委兼宣传部长,1934年任浙省教育厅长,主持浙省教育十余年。1927年《杭州民国日报》创刊,1930年许把《杭州民国日报》社长让给胡,1934年胡将之更名为《东南日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东》报的茁壮发展)。借郁达夫劳军或在闽省就职,乘隙鸠占鹊巢,与王映霞传出私情,郁达夫羞愤难当。日军攻陷衢州占领浙江全境后,郁和一批文化人流落星马,他依旧坚强,家仇国恨,赋于笔端,在南洋成为华侨抗敌号角。艰苦卓绝,直到抗战胜利前夜,被驻地垂死之日军宪兵活埋,郁达夫之死,成为中国近代文化人杀身成仁的惊天一幕……

r

那时,南洋的夕阳一定垂落大地,只有狂热的海风吹拂着9月的大地。

r

我对郁达夫研究久矣。1984年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将近七万字的《郁达夫诗词论》,对关于郁达夫的历史事实,耳熟能详。对《东》报倾慕已久。80年后当日看到《东》报遗址时,心头一凛:最直观的反应时,日倭侵华攻陷沪浙,以郁家言,作为上海高院刑庭庭长之长兄被日伪暗杀,老母在日军轰炸中饿毙富阳故里,自己妻离子散,离乡背井,客死异域,其惨状无比。今年明年,眼看抗战胜利和郁达夫这位真正爱国公知遇害80周年了,任谁,还记得那段残阳若血的痛史?

r

——有谁,还记着历史?

r

斜阳渐落,四处一片宁静。手机没了电,我走进戴笠特训处,下班时节,费尽周折,我钻进厕所,发现有一插座,充电五分钟,借着暮光,让寂寥归去的路人,拍下了几张照片。在陌生旅人拍留影时,只听到他们惊讶地叫“东南日报”呀!他们真的了解《东南日报》?

r

是不是,总有一种怀念叫“遗忘”?总有一种心情叫屐痕。江山依旧在,几度斜阳红。夕阳也在拉大我长长的背影。离开廿八都古镇的街道,也许我也将成为忘川渡者。

r

【特别说明】

r

1暂时中断“灵异事件”贴文,明日继续。

r

2本文同时刊发于本月《中国旅游报》

r

逍逍客 甲午冬日长安于思斋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