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八十年代1万元买四合院「四合院为什么住那么多户人家」

时间:2023-11-04 10:16:17来源:

一场不大的春雪过后,摄影师来到晋南中条山下的一个村庄,虽然正月十五还没有过,但年味却已经淡了不少。十多年前,摄影师曾在这里拍摄过有关农村陪读的图片,记得很多家长都是租住在村里的地窨院窑洞里,所以循着记忆,想去曾经造访过的地窨院看看,可走了好几个地窨院,发现要么坍塌,要么被废弃,都已经不再住人。

地窨院曾经是当地最普遍的民居,也是延续千年的最古老民居之一,它不用一砖一瓦,在地面上往下挖一个四四方方的深坑,然后在四壁上挖出窑洞,一个规整的地下四合院就建成了。地窨院可大可小,不用花钱,且冬暖夏凉接地气,曾经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民居。

带着一点感伤的情绪,摄影师继续在村里探寻,走到一个尚且完整的地窨院时,看见院墙边堆了一摞晒干的柴火,有着取用后整理的痕迹。根据多年在村里行走的经验,摄影师觉得这个院子应该有人生活,于是寻找到进入地窨院的斜坡甬道,推门走了进去。

院子不大,坐北朝南,北侧挖有3孔窑洞,正对甬道的东侧有一孔窑洞,南侧是用彩钢瓦搭建的平房,但因南侧土墙坍塌,平房已经无法使用。院子里除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和一堆集中到一起的积雪,再没有其它东西,所以显得还挺整洁的。摄影师喊了一声“家里有人吗”,很快,从北侧最里面的那孔窑洞里,走出一位带着黑边眼镜、头发已经花白的大叔。

经与大叔聊天得知,他姓赵,今年74岁,是村里的老住户。“我家以前住在另一个地窨院里,那个地窨院比较大,住了好几家,人多,特别嘈杂。二十年前,我老伴去世,没多久,这个地窨院正好要卖,喜欢安静的我就买了下来。”赵大叔说,当年买这个地窨院,他花了8000元,按照当时的收入水平,算是比较贵的了,“买的不仅仅是这个院子,还有院子上面的那间砖瓦房。那时候,大家基本都住这种院子,谁也没觉得有啥不方便的,没想到这才过去20年,地窨院就没人住了,时代发展得太快了。”

赵大叔介绍,由于村子紧挨镇上的幼儿园和小学,从周边村子来上学的孩子都有家长陪着,为了省钱,陪读的家长大多选择地窨院的窑洞租住。“我这个院子一共有4孔窑洞,其中两个都租了出去,一孔窑洞一年的租金才400元,而且还冬暖夏凉,不用暖气也不用装空调,额外的投入很少。”

随着赵大叔所指的方向,摄影师走进一孔曾经被陪读家长租住的窑洞,只见窑洞内除了张贴的报纸外,两侧的墙壁上还残留着儿童识字贴图和孩子的奖状。只是因为久未住人,加上去年雨水较多,窑洞的拱顶上已经有墙皮脱落。

“这几年,由于镇上的幼儿园搬到了新地方,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后,家长又把孩子往县里更好的学校送,来镇上上小学的孩子越来越少,也就没人来这里租窑洞住了。”赵大叔说,窑洞只要没人住,没人气儿了,坍塌的速度很快,加上去年又下了连阴雨,很多地窨院和窑洞都塌了,“我原来在北侧中间的那个窑洞住,去年下雨就塌下来一大块土,吓得我不敢再住,就搬到了东边的那个窑。”

看完一孔窑洞后,摄影师跟着赵大叔来到他住的窑洞内。“我有一个儿子,在县里打工,平时也不回来。”赵大叔掀开薄薄的门帘,指着一张单人床感慨地说,“儿子已经40岁了,就是不找媳妇,我咋说都没用,只能随着他就这么单着。哎,现在的大人操不了孩子的心了。”

赵大叔有10多亩地,因为自己年龄大了,儿子又不在家,只好全都包给了别人,一亩地的租金大约在二三百元左右。“我每年靠着这些租金,一个人花,也够了,儿子顾他自己的,我也不用考虑他。可以说,现在的我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或许是许久没有人来,打开话匣子的赵大叔不停地向摄影师述说着他的生活情况,摄影师一边倾听,一边打量着他生活的窑洞。窑洞内除了门口的一张床,还有一张书桌,上面摆着一台正在播放节目的电视机,这是窑洞内能看到的最大件的电器。窑洞深处,摆着一张圆形的饭桌,一个煤炉,一个积满灰尘但仍旧在使用的电磁炉。此外,就是一些生活用具,再无他物。

“我一个人,要那么多东西没啥用。”赵大叔双手比划着说:“有一台电视机能看,用来消磨时间,有做饭的家具,能把饭做熟,我觉得就蛮好的了,东西多了都是累赘。”赵大叔告诉摄影师,他不喜欢嘈杂的环境,也不喜欢复杂的生活,这地窨院和窑洞虽然没多少人住了,原来的人搬到了更好的砖瓦房中,但这也正好让原本喧闹的村子安静了下来。“两耳清净,不闻地面上的事儿,日子不就很逍遥嘛!”

在赵大叔的窑洞内,摄影师发现了一个从没有见过的物件。这个东西是木头做的,形状像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正中间钉着一个钢丝,钢丝尾部折了个“U”型钩,挂在墙壁上的钉子上。询问赵大叔,他伸手将木器取下,然后有点神秘地说:“你真的没见过吗?这东西以前家家都有,今天你不妨猜猜看,它的用途是啥?”

摄影师说了好几个答案,赵大叔都摇头否决,最后,看摄影师实在是不知道,他就从桌子上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系在钢丝的“U”型钩上,接着左手抓着绳子,右手轻轻地把木“哑铃”一转,绳子也跟着旋转起来。“这是编线锤,用来拧绳子的。”赵大叔一边示范一边介绍,“以前,村里妇女用来纳鞋底的绳子,就是用它打制的。你看,这样一转,绳子就上了劲儿,然后从中间一折,合而为一,不就是一根绳子了嘛,比用手搓省劲,而且效率还高。现在没人自己做鞋了,这东西也就没人用了,我留着,是因为它是我老伴用过的。”

摄影师看着满头发白的赵大叔,问他:“你现在身体还行,住在这里没啥问题,要是年龄再大点,上下地窨院多不方便啊?”“现在还行,就先静心地住在这里,哪天不行了,再说呗。很多时候,能把眼前活明白就不得了了,想得太多了就累了,何况我都70多岁了。”赵大叔豁达地说。对于赵大叔的生活态度,你认可吗?欢迎在文末留言讨论。大河乡土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