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网约车盈利「男子90万年薪上班太无聊起诉公司」

时间:2023-11-04 16:16:29来源:

“要不要再继续开网约车?”新政《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落地,我市的网约车司机张师傅的心一直悬着。前两天他决定:开到3月就转行。

去年年末,轰轰烈烈的网约车新政博弈终于尘埃落定,我市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出台了新政“地方版”。原本以为走出灰色地带的网约车行业从此会变得风光起来,可日前记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市不少网约车司机想要退出这个行业,一些离巢的哥则纷纷回归。

张师傅直言:“主要觉得没赚头。”2015年3月,张师傅买了一辆新车,开起了网约车。他算了一笔账——加上新增的保险、GPS费用、车辆折旧费等杂七杂八的各项成本,他跑网约车一公里的最低成本大约需要1.3元。

“按照现在的专车价格,我每跑一公里大约到手2.1元,除掉成本,每公里纯赚0.8元。”这个利润张师傅显然不能接受。“一天辛辛苦苦跑300公里才赚200多元,肯定不划算。”

与张师傅不同,30岁出头的网约车司机王强选择转行的理由很简单:“车子没达标。”要再买一辆符合标准的车,显然要再花费一笔购车费。对于未来网约车的发展,王强有自己的看法:“呼和浩特市场杠杆起决定性作用。车子少了,价格肯定会涨上去。春节前后的打车难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那么,我市的网约车司机最近是不是减少了?记者就此咨询了几家网约车平台,发现原本就自有车辆的神州等平台的司机数量现在还比较稳定,同时,他们也在逐步推进牌照申请。

新政落地后我市到底有多少合法的网约车可以上路,记者在调查中没有得到具体统计数据,不过,记者从我市一些出租车公司了解到: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似乎在慢慢回暖。

“从2015年夏天到去年年底新政出来前,不少出租车司机都退出了这个行业,转向了网约车,许多出租车司机在合同到期后也不再续租。”一位出租车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直言。不过,转机发生在去年年底。自从网约车新政落地后,陆续有司机咨询重新包车的相关事宜。

而最早感知行业回暖的,是一直坚守在这个行业内的出租车司机。李师傅今年40岁,2003年开始在我市开出租车,当时这是个收入还不错的行业。李师傅开白班,每天6点半出车,18点左右收车,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五六千元。2015年,行业寒冬降临。“快车”横空出世,他的收入一下子降到了一个月三四千元左右。李师傅告诉记者,行业的真正回暖其实是去年新政公布那时开始的。现在他的收入已经有了细微的上升,每个月在4000元左右。他很期待新政过渡期后,网约车真正纳入监管,自己的收入能重新回到以前。

采访中记者发现,离巢司机回归与否,决定因素还是能不能多赚钱。

42岁的刘斌来自通辽,他的从业经历也许就印证了这一点。

刘斌2008年来我市开出租车,当时传统的出租车行业还比较稳定,他基本上一天能赚200元钱。2015年夏天,刘斌的出租车生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冰点。招不到司机,他只能一个人开车,每天至少开14个小时,才能勉强赚到每天近300元的份子钱。2015年9月,刘斌选择提前终止一纸合约,退出出租车行业,买了辆二手帕萨特,“下海”开网约车,“生意还不错,补贴也高,每月收入比开出租车高多了。”

可是高收益的网约车生意也好景不长。去年底,刘斌听以前的同行说,出租车生意现在好做了,就又干回了原来的老本行。那辆原来买来开网约车的帕萨特一直闲置在家。刘斌回归的理由很简单:补贴降到原点,算上以后车辆的折旧费、修理费等各种成本,开网约车不划算了。开了几个月出租车,刘斌现在对收入还算满意:“一个月可以赚4000元左右。虽然比不上那时候网约车的收入,但是早晚班两个人开,比之前一个人开专车轻松,性价比高。”

对此,呼和浩特市出租车行业协会理事长王振忙表示,互联网时代,呼和浩特市场终将做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谁适应了互联网时代,谁就能发展能生存,谁不适应可能就会被抛弃,“互联网时代下,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服务,让更多的传统从业者改变了固有理念。走得稳才能走得远,现在其实也是出租车行业改革的最好契机。”

(记者 刘军)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