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新能源车那么贵为什么还要买「新能源这么贵」

时间:2023-07-06 18:15:53来源:

曾经,自主品牌是价格亲民、高性价比的代表,而这也是其叱咤国内市场的杀手锏,但受多重因素影响,自主品牌尤其是新能源车型价格区间提升明显,上市后多次涨价,新品牌动辄几十万的售价,不少朋友都感到诧异,这些自主品牌,怎么就越卖越贵了?

对此,每个人看法不同,经过调查,有人表示爱国情怀不等于高价消费,也有车主表示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体验花里胡哨的东西的,省心靠谱才是第一位,有潜在车主称现在的自主品牌有点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朋友,认为如果外观漂亮性能出众,贵点也不是不能考虑,但不管怎么样,自主品牌尤其新能源车确实越来越贵,这背后究竟是出于无奈还是意愿驱使?

众所周知,在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汽车行业确实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这一点体现在了产业链方面。

对于动力电池来说,近几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直线上涨,当前均价比2019年底涨了14倍,镍、钴价格也持续走高,都会直接反映到终端车辆价格的上升,再加上间隔性疫情爆发、停工等因素,都对供应链产生了负面影响。

但相比国外而言,国内有着更完善的上下游企业,产业链集群效应明显,规模化带来的供应链成本控制自然带来制造成本的优势,但即便如此,在原材料价格疯涨面前,也无法抵挡败下阵来。

对于整合供应链而言,比亚迪比较成熟,可以在动力电池和芯片等方面实现自研自产,与此同时还远赴海外买矿,解决了源头的问题,不少车企想要学习这种做法,但前期耗费巨大,并不适用,由于缺乏对供应商的话语权,对于涨价只能忍气吞声。

车卖得贵还犯难?的确,各家车企在电气化、智能化等方面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不少车企都推出专属纯电架构,开始切入动力电池领域,在智能化方面巨资研发L2级和更高级别自动驾驶辅助技术。

就目前而言,虽然不少车企都推出了旗下电动车型,但大多销量低,达不到盈利所需的规模,难以平摊前期研发等巨额投入,所以很难赚钱。而对于不少以燃油车业务起家的传统品牌而言,还会受到双积分等政策的约束,加上因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和购买力下降,最终导致营收出现下降。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能源车企要想实现盈利,需要达到10万辆的年销量,但近些年来主要零部件动力电池和芯片涨幅明显,即使达成10万辆的年销规模,但账面数据也处于亏损之中。

面对着产销的不理想以及亏损的账面数据,部分车企已经开始节衣缩食、降本增效,但为了在未来的电动化竞争中占据优势,也得一条路走到黑,无法回头,由此来看,即使车卖得很贵,有一些车企日子也确实不好过。

当然除了被动涨价之外,不少车企也都希望主动涨价,这其实是发展规律使然,自主品牌依靠堆配置、薄利多销起家,但在早期做工粗糙、技术落后、品控差等使其口碑一直难以提升,想要持久发展,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其实早在数年前,不少车企就提出了品牌向上的口号,在设计方面,近些年自主品牌车型确实好看多了;技术方面2.0T以下发动机参数、热效率等已能与国外主流水平比肩,模块化平台也层出不穷。

但这仅仅是追赶,如何实现超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换个赛道,当然,最开始不少车企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没那么热衷,而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巨额补贴,为了抓住这个机遇,近几年还诞生了很多新品牌,但在残酷的生存法则下,多数成为过眼云烟,被历史长河所吞没。

在电气化这个充满了变革的时代,正在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由于电动汽车没有那么深的行业壁垒,有很多新玩家进入,加上动力电池等成本居高不下,使人们形成了其价格昂贵的主观印象,但同新势力品牌光脚不怕穿鞋比,不少传统自主品牌仍受制于品牌因素的掣肘,因此希望通过推出新品牌、高端化品牌,以追求更高的溢价能力,赚更多的钱,在这样的情形下,长城 “沙龙”、比亚迪 “仰望”、东风“岚图”等纷至沓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越卖越贵,确实是事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其中既有苦衷,也是意愿,当然客观原因可以理解,但为了涨而涨,往往会背离原来的初衷,涨价适度而行,不要高攀不起。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