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上海中奖1000万「中了全球最大奖的人」

时间:2023-07-07 12:16:40来源:


这是全球奖励金额

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


作者:毛予菲 田亮 于冰 郑敖天 黄晓慧


这个11月,上海很热闹。一边是进博会,一边是顶尖科学家论坛。


在这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大奖——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简称顶科协奖(WLA Prize)。请记住这个名字!


11月6日,大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迈克尔·I·乔丹与德国科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两人各获1000万元人民币奖金。


奖金之高,使顶科协奖跻身全球奖励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项之列。


·11月6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在开幕式上致辞。


乔丹研究人工智能,因“对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做出了根本性贡献”获得智能科学或数学奖。


格尔利希主攻生命科学,因“对蛋白质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运输的机理及其选择性的关键发现”获得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格尔利希:灵感在森林漫步中迸发


在原本就不大的采访室,面对各家媒体连珠炮的提问,很少接受采访的格尔利希略显拘谨。


聊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格尔利希就放松多了。“细胞质膜与细胞核之间的蛋白质运输存在选择性,但究竟如何选择、如何运输,外界对此知之甚少。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在可能是自然界最有效的蛋白质分选机制的核心,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体状态——FG相模型的核孔复合体通道……”


也正是这一发现,帮格尔利希捧回了这项大奖。


·格尔利希获得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6岁时,格尔利希就梦想成为科学家。他在一个科学氛围浓厚的家庭长大,有一个同样热爱科学的哥哥。兄弟俩喜欢收集水晶、矿石,会一同去森林观察植物、动物。格尔利希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矿石的,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化学。


“因为热爱,化学伴随我一生。”格尔利希说。在德国著名的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时,他便开始研究细胞内的蛋白质跨膜转运和易位系统。


1993年,格尔利希进入剑桥大学罗恩·拉斯基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


2005年,他出任著名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学化学研究所主任,并成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格尔利希。


近年来,格尔利希的实验室更多转向临床应用研究。他们提取的纳米抗体,能够被用于Covid-19感染、疟疾、细菌感染、败血病等疾病的治疗。


研究生命科学的格尔利希,办公室也嵌在大自然里。他所在的研究所被森林环抱,为开展细胞核研究,他和同事还在附近养了几只羊驼。


·格尔利希办公室外的羊驼。


他说:“灵感从来不是在压力之下取得,而是通过在森林中漫步迸发。那里没有让人分心的电视,能让你静下心来思考。对我而言,思考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自由。”


对格尔利希来说,做实验就是某种消遣。


中国学者付政麟是格尔利希的博士研究生。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格尔利希教授对试验化学特别感兴趣,办公室里摆着许多化学试剂。在德国,教授地位较高,好多人不会去动手做实验,但他一直亲力亲为。”


·格尔利希(左)和博士生交流。


体育和音乐也能为他补充能量。“德国有句谚语,健康的大脑需要健康的身体。”格尔利希每周固定做6次体育锻炼。他喜欢各类运动,经常打排球和乒乓球。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半时间留给科学,一半时间留给运动”。


采访最后,“超级奶爸”格尔利希聊到了自己的“教育经”。格尔利希的5个孩子有着不同的爱好,姑娘们对语言学感兴趣,男孩子则痴迷于科学。格尔利希一有时间,就会陪他们讨论行星和黑洞。在格尔利希看来,陪孩子们畅聊爱好有助于创造力的形成,这也是家庭生活最有趣的时刻。


在格尔利希眼中,科学意味着无穷的乐趣。“对于科学,我们要去思考、去尝试,还要去玩儿。”


乔丹:睡前读闲书的“三院院士”


在顶科论坛上,乔丹发表获奖感言时,自我调侃了一番:“我的教育背景在学界稍显‘异类’。”30岁前,他在求学生涯中广泛涉猎了心理学、哲学、数学、统计学、认知科学等各类学科。


·乔丹获得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


大学时期,乔丹学的是心理学,开始对人类的思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硕士阶段,他研究了数学和统计学。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读博时期,他研究的是新兴的认知科学。


乔丹这样回忆第一次接触认知科学:“这门学科借助科学与数学来了解人类如何思考。这是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


博士毕业后,他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开始关注机器学习算法。


那是上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出现第二轮浪潮。他领导建立了神经网络认知模型,这一模型后来以“乔丹网络”命名。1998年,乔丹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统计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当时学界面临的困境是,数据复杂但算法过于简单,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2014年至201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着乔丹做博士后研究的龙明盛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乔丹指出了统计学与机器学习的内在联系,促成了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融合,是智能科学与数学交叉领域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引领下,机器学习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龙明盛说。


·乔丹。


在本可以功成身退的时候,乔丹又投入了新的研究。


“2008年,他开始推动最优化理论向自适应、高效率、分布式方向发展。2018年,他又开启了一个全新课题:将经济系统、计算机算法和统计学原理三者融合到一起进行研究,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协同关系,旨在提高人类社会的效率,让机器学习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龙明盛说。


“乔丹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他从来没有退休的概念,只要有精力,那就继续干。”上次乔丹来中国,龙明盛带着他爬长城。“当时乔丹已经60岁了,我跟他说:‘您慢点爬,注意安全。’他却说:‘你觉得我老了吗?’结果他爬得比我还快。”


乔丹还是一位教育家。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三院院士”,他的日程排得很满,仍挤出时间悉心指导学生。他要求学生每半个月就与他进行一次一对一的交流,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面临的困难,并帮助解决。


·乔丹(前排右二)在清华大学和学生们交流并合影留念。(龙明盛供图)


人工智能到底能给人类带来什么?乔丹曾在一篇文章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14年前,他未出生的女儿被误诊为唐氏综合征。


经过一番对比研究,他发现,女儿脑部的白斑影像只是检查时出现的白噪音。几个月后,女儿健康地出生了。这段经历让乔丹陷入思考:如果能借助机器学习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类似的错误就可以大幅减少。


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时,乔丹再一次聊到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目前主要的运行模式是: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不同领域的数据,在各种不确定性的背后寻找逻辑联系,并以此进行逻辑推断和数据评估,最终做出决定。这一套系统在经济学领域和统计学领域都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也使人工智能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前沿领域。”


乔丹说:“学习新事物,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我最大的乐趣。”他如今仍保持着睡前阅读“闲书”的习惯,“努力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而不是一个狭隘的人”。


发现“科学家遗珠”


顶科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政府、非营利科学家组织之一。2018年,首届顶科论坛在上海开幕。5年来,每到秋季,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顶尖科学家们便汇聚在这里。


在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顶科协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看来,全球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论坛像顶科论坛这样,让这么多顶尖科学家汇聚在同一个会场内进行跨学科交流。


顶科协上海中心秘书长于利成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顶科协奖由顶科协发起,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承办,是一项面向全球科学家的国际性大奖,自今年起每年颁发一次,目前设立了“智能科学或数学奖”与“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个单项奖。同个奖项最多可由4名获奖者共同获得并分享。


顶科协执行理事长、顶科协奖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向东表示,中国强大了、富裕了,理应为全世界承担更多责任、贡献更多力量。我们的目标是把顶科协奖办成世界水平的独一无二的科学大奖。


·顶科协奖官网显示的大奖管委会主席和两个奖项的遴选委员会主席。


“计算机科学在诺贝尔奖设立之初并不存在,它们并未得到像其它历史悠久的领域同等的重视。顶科协奖将改变这一现状。”“智能科学或数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轩尼诗说。乔丹在该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必须寻找那些做出伟大贡献,却又被忽视、没有得到认可的一些科学家遗珠。”“生命科学或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谢克曼说。格尔利希就是谢克曼口中的“科学家遗珠”。


连续5年举办的顶科论坛,充分展示了中国开放创新的博大胸怀。自2018年以来,顶科论坛的参与者人数逐年上升,顶科协会员目前已达164人,其中诺奖得主68位,科学家会员覆盖全球25个国家、80所顶尖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这说明开放合作是国际科学界的人心所向。这也从一个维度印证了‘科学天团’对于顶科论坛的认可。”于利成说。


如今,顶科论坛永久会址已落户上海临港滴水湖畔。全国首个国际科学社区将建设多个联合实验室,吸引顶尖科学家入驻。“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顶科协的这一宗旨,正在中国变为现实。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