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北魏时期陕西行政区划图「北魏行政区划图」

时间:2023-07-10 12:16:26来源:

(公元386—534年)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鲜卑族首领拓拔珪在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称帝,立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后魏”。大兴元年(398)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始光三年(426)十二月占领长安,次年六月攻克夏都统万城,今陕西省秦岭以北地区相继归于北魏。神四年(431)灭掉大夏国,太延五年(439)统一中国北部,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正始二年(505)梁汉中太守投降,今陕西省西南部归于北魏,东南部一隅仍由梁朝占领。
北魏的地方行政区划也是沿用州、郡、县3级制。北魏自公元439年灭掉北凉统一中国北方后,疆域虽已扩大,但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仍很混乱,没有一定的规则,直到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后,才开始仿效南朝的制度,正式以州、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太和三年(479)在其控制的北方设立38州,168个郡,极盛时期的神龟二年(519)共有68州,300多个郡、镇,治所在今陕西省境内及辖地涉及今陕西省者,共16州,43郡。

北魏雍岐华夏梁洛等州图
雍州 北魏始光三年(426)占领长安,神四年(431)设立雍州,领京兆、冯翊、扶风、北地和咸阳5郡,太延二年(436)增领平秦郡,太和三年(479)领京兆、冯翊、扶风、平秦、武都、咸阳、北地7郡,十八年(494)领京兆、冯翊、扶风、咸阳、北地、渭南6郡,景明三年(502)领京兆、冯翊、扶风、咸阳、渭南5郡。
京兆郡 后秦故郡,北魏神

四年(431)将治所迁到霸城,领8县。
霸城县 后秦故县,境内有轵道亭、长门亭,又有灞水、温泉和安昌坡。辖区约为今西安市灞桥区及临潼县骊山镇以西地区。
长安县 后秦常安县,北魏复名长安。县境有昆明池、灵台、镐池和彪池水。辖区约为今西安市碑林、莲湖、新城、未央4区及雁塔区北部、长安县西北部。
杜县 后秦杜城县,北魏神四年(431)改为杜县,辖区约为今西安市雁塔区南部、长安县西部及宁陕县东北部。
山北县 后秦故县,境内有杜城,有风凉原,有苦谷,浐水发源于此。辖区约为今长安县东部、蓝田县西南部及柞水县西北部。 蓝田县 后秦故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撤销,辖地并入霸城县,太和十一年(487)分出复设。县境有白鹿原。辖区约为今蓝田县地(不含西南部)。
新丰县 后秦故县,境内有骊山、戏水、首谷水。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南地区的西北部及南部(不含骊山镇以西地区)。
阴槃县 后秦故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撤销,辖地并入新丰县,太和上一年(487)复设。县境有鸿门亭、灵谷水和戏水。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南地区的东北部(零口、何寨、纸李等乡)。
鄠县 后秦故县,北魏初属始平郡,太平真君七年(446)改属京兆郡。沣水发源于县南山中。辖区约为今户县界河、凤凰山以东地区。
冯翊郡 后秦故郡,治所原设在临晋,北魏神三年(430)迁到高陆,领6县。
高陆县 后秦故县,境内有薄水。辖区约为今高陵县地。
万年县 后秦故县,原属京兆郡,北魏改属冯翊郡。境内有漆沮水,辖区约为今西安市阎良区。
广阳县 北魏景明元年(500)分万年县地设立,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北地区的西部。
鄣县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分万年县地设立,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北地区的东部。
夏封县 后秦下邽县,北魏时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讳,改为夏封县,辖区约为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区的南部。
莲勺县 前秦故县,后秦撤销,北魏太和三年(479)复设。境内有据城卤池,辖区约为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区的北部及蒲城县西南部。
渭南郡 北魏 太和五年(481)设立①,治所设在南新丰县,领1县。
南新丰县 后秦渭南县,北魏太和五年(481)改设南新丰县,辖区约为今渭南市渭河以南地区。
扶风郡 后秦故郡,治所设在好畤,北魏永安元年(528)移治始平,领4县。
始平县 后秦故县,北魏初仍于茂陵城设立始平郡,太平真君七年(446)撤销郡制,始平县改属扶风郡。县境有温泉,有新市城。辖区约为今兴平县东部。
槐里县 后秦故县,北魏初属始平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属扶风郡,县境有板桥泉,辖区约为今兴平县西部。
好畤县 后秦故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将县治迁到汉好畤故城西北。境内有武都城,辖区约为今乾县东部。
盩厔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复设,同时将武功县废入,太和十一年(487)又将北部划归美阳县。辖区约为今周至县地及户县界河、凤凰山以西地区。
咸阳郡 后秦故郡,治所设在泾阳县长陵城,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迁治池阳,领5县。
池阳县 后秦故县,境内有郑白渠,辖区约为今泾阳县西部。
泾阳县 后秦故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撤销,辖地并入石安县,景明二年(501)分出复设。辖区约为今泾阳县东部。
石安县 后赵石安县,前秦皇始二年(352)撤销,北魏复设。县境有安陵城、杜邮亭、窦氏泉,又有四皓祠、周文王祠,辖区约为今咸阳市渭城区东部。
灵武县 后秦故县,辖区约为今咸阳市渭城区西部及秦都区地。
宁夷县 后秦抚夷护军,后废。北魏太延元年(435)分池阳县地设立宁夷县。县境有甘泉,有九嵕山,辖区约为今礼泉县地。
北雍州 北魏初设在杏城(今黄陵县西南古城村),太和十五年(491)迁置宜君,永安元年(528)迁置三原,永熙元年(532)迁置泥阳城,领2郡。
北地郡 晋故郡,治所设在泥阳,始光元年(424)归北魏,属雍州,太平真君七年(446)迁到富平县东北(今富平县流曲镇),太和十五年(491)改属北雍州。初领泥阳、三原、富平、云阳、土门、弋居、铜官、宜君8县,永安元年(528)以后领5县。
泥阳县 后秦泥阳、灵州2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并入富平县,景明元年(500)分出原设泥阳县,辖区约为今富平县西北部。
富平县 后秦故县,境内有北地城和汉武帝祠,辖区约为今富平县东南部。
弋居县 北魏神年间(428—431)分富平县地设立,太平真君七年(446)撤销,景明元年(500)复设,辖区约为今富平县西南部。
土门县 前秦土门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设为土门县,旋废入铜官县,景明元年(500)复设,并将频阳县撤销并入。境内有土门山,辖区约为今富平县东北部及铜川市郊区东部。
云阳县 前秦抚夷护军,北魏神三年(430)以后废,太和十一年(487)分泾阳县北部设立云阳县。境内有蒲池水、云阳宫,辖区约为今泾阳县北部及淳化县地(不含东南部)。
宜君郡 北魏永安元年(528)分北地郡设立,治所设在宜君,领3县。
宜君县 前秦宜君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为宜君县。辖区约为今耀县地,铜川市郊区西北部及宜君县西南部。
铜官县 前秦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为铜官县,初属北地郡,永安元年(528)改属宜君郡,境内有关山、石盘山,辖区约为今铜川市郊区中部、城区北部及宜君县云梦、县口2乡。
黄堡县 北魏永安元年(528)分铜官县南部设立②,辖区约为今铜川市城区南部。
建忠郡 北魏永安元年(528)设立,因孝昌三年萧宝夤叛乱,毛鸿宾在三原北立义栅捍贼有功,故立郡以旌其忠干朝廷。治所设在三原,领1县。
三原县 前秦三原护军,北魏始光元年(424)改设为三原县③,辖区约为今三原县地及淳化县东南部。
华州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分东雍州北部设立,治所设在李润堡,永平三年(510)迁驻华阴(后改名武乡),领3郡。
武乡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将华山郡迁设到临晋城,孝昌二年(526)迁回郑县,于临晋城另设武乡郡,领3县。
武乡县 后秦大荔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名华阴县,孝昌二年(526)在渭河南另设华阴县,此县改名武乡县,辖区约为今大荔县西部。
南五泉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分大荔县东部设立,因有五泉县,此县居南,故名南五泉县,辖区约为今大荔县东部。
郃阳县 后秦郃阳县,后废。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复设④,辖区约为今合阳县南部。
澄城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设立,属东雍州,太和十一年(487)改属华州。治所设在澄城,领5县。
澄城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分郃阳县地设立,辖区约为今澄城县中部。
三门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分郃阳县地设立,辖区约为今澄城县北部。
宫城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分郃阳县地设立,辖区约为今合阳县北部。
五泉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分郃阳县地设立,辖区约为今大荔县北部及澄城县南部。
夏阳县 后秦故县,北魏占据后仍属冯翊郡,太平真君七年(446)改属澄城郡,境内有梁山、龙门山和黑水城,辖区约为今韩城市及黄龙县东南部。
白水郡 北魏太和二年(478)分澄城郡设立⑤,治所初在白水县城,属雍州,十一年改属华州。永平三年(510)治所迁到白水县南17.5公里的南白水县境(故址在今蒲城县北),领3县。
白水县 后秦粟邑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入澄城县,太和二年(478)分出复设白水县,境内有五龙山、粟邑城,辖区约为今白水县南部。
姚谷县 北魏太和二年(478)分澄城县地设立,因姚谷水得名。境内有黄崖山、姚谷水,辖区约为今白水县北部。
南白水县 后秦重泉县,北魏太和二年(478)废入白水县,太和十一年(487)分设南白水县,因辖地原为白水县南部而得名。辖区约为今蒲城县地(不含西南部)。
东雍州 北魏神四年(431)在郑县设立,太平真君四年(443)迁设在平阳(今山西省新绛县),孝昌二年(526)复设于郑县,领1郡。
华山郡 北魏神四年(431)复设,治所设在郑县,属东雍州,太和十一年(487)迁设到临晋城,改属华州,孝昌二年(526)迁回郑县,还属东雍州。领3县。
郑县 后秦故县,境内有广乡原、郑城和赤城,辖区约为今华县地。
华阴县 后秦故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与大荔县合并,县治迁到临晋城,孝昌二年(526)临晋城设立武乡县,华阴县迁回旧城。县境内有华山、潼关、定远驿和魏长城,辖区约为今华阴县东部及潼关县地。
敷西县 后秦故县,大夏时县废,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复设,境内有武平、高平2城,辖区约为今华阴县西部。
岐州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分雍州设立,治所设在雍城镇,领3郡。
平秦郡 北魏太延二年(436)分扶风郡数县设立,属雍州,太和十一年(487)改属岐州,治所设在雍城镇,领3县。
雍县 后秦故县,辖区约为今凤翔县西部。
横水县 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分周城县西部设立,因县城傍的横水河得名,辖区约为今凤翔县东部及岐山县渭河以北地区的南部。
周城县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分雍县东部设立,地处岐山之南的周原上,周族发祥于此,县城附近有周太壬岐邑遗址,故名周城县,辖区约为今岐山、扶风2县北部及麟游县东南部。
武功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分扶风郡数县设立,治所设在美阳,领2县。
美阳县 后秦武功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撤销,辖地并入盩厔县,太和十一年(487)又将美阳县迁设在故斄城。辖区约为今咸阳市杨陵区、武功县地及扶风县南部。
漠西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分好畤县西部设立,因县城在漠谷水之西得名。境内有梁山.管区约为今乾县西部及永寿县仪井、店头2乡。
武都郡 北魏太延二年(436)设立,治所设在平阳县境内,领4县。其中高车县无考。
平阳县 后秦郿县,后废。北魏太延二年(436)改设为平阳县⑥,境内有新谷、五丈原和郿坞,辖区约为今眉县地,宝鸡县东部、岐山县渭河以南地区及太白县东北部。
苑川县 后秦故县⑦,北魏占领后将剻城县废入,辖区约为今宝鸡市金台、渭滨2区,宝鸡县千河以西、桥镇和龟川以南地区及太白县西北部。
南由县 北魏孝昌二年(526)分汧县南部设立,因南由谷口得名。辖区约为今宝鸡县赤沙镇以西地区、陇县西南部及 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部⑧。
东秦州 北魏 正光三年(522)设 立,永安二年(529)被万俟醜奴占据,永熙元年(532)将州治迁到今陇县东南4公里⑨,领3郡。
陇东郡 后秦故郡,北魏神三年(430)属泾州,正光三年(522)改隶东秦州,治所设在汧阴,领1县。
汧阴县 后秦汧县,北魏改名汧阴县,因县城在汧水之南得名,辖区约为今陇县地(不含西南部)。
安夷郡 北魏正光三年(522)设立⑩,治所设在长蛇,领1县。
长蛇县 北魏孝昌二年(526)分汧县地设立,因县城在长蛇川得名,辖区约为今宝鸡县赤沙镇以东、桥镇和龟川以西以北地区。
汧阳郡 北魏正光三年(522)设立⑾,治所设在汧阳,领1县。
汧阳县 北魏正光元年(520)分汧县地设立,因县城在汧水之阳得名,辖区约为今千阳县地。
泾州 北魏神三年(430)在临泾城(故址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南25公里)设立,领安定、新平、赵平、平凉等郡,太平真君元年(440)领安定、新平、赵平、平凉、石堂、陇东、高平、平原、西北地、始平10郡,太和三年(488)领安定、新平、赵平、平凉、石堂、平原、陇东7郡,太和十一年(496)领安定、新平、赵平、平凉、平原、陇东6郡,神龟元年(518)又增领长城郡及高平镇,正光元年(520)后领5郡,其中安定、平凉、赵平、平原4郡在今甘肃省境内。
新平郡 后秦故郡,神三年(430)治所迁设白土县故漆城,领4县。
白土县 后秦新平县,北魏占领后废。皇兴二年(468)在漆城西南陈阳原上设立白土县,境内有歧亭岭。辖区约为今彬县南部及永寿县地(不含仪井、店头2乡)。
爰得县 北魏设立,辖区约为今旬邑县西北部及彬县北部。
三水县 后秦邠邑县,北魏太延二年(436)改设为三水县,境内有随意城。辖区约为今旬邑县西南部。
高平县 北魏设立,境内有石门山。辖区约为今旬邑县东部。
赵平郡 北魏分安定郡数县设立,治所设在鹑觚(故址在今甘肃省灵台县东北),领3县。
鹑觚县 后秦故县,辖区约为今甘肃省灵台县东部及陕西省麟游县西北部。
浅水县 北魏分鹑觚县东部设立,辖区约为今陕西省长武县东部。
东阴槃县 北魏熙平二年(517)分鹑觚县地设立,因平原郡已有阴槃县,故名东阴槃。辖区约为今甘肃省泾川县东部及陕西省长武县西部。
洛州 北魏太延五年(439)三月在商城设立荆州,领上洛、魏兴(侨郡)等郡。兴安元年(452)治所迁到上洛,太和三年(479)又迁到卢氏(即今河南省卢氏县),领上洛、东上洛、魏兴、弘农、华山5郡,十一年又迁到穰县(故址在今河南省邓县),在上洛另设洛州,领上洛、东上洛、魏兴、朱阳4郡,景明三年(502)领上洛、魏兴、朱阳、始平、苌和、东上洛6郡,神龟元年(518)领上洛、魏兴、朱阳、苌和、上庸、汉安、石城、始平8郡。其中始平、汉安、石城、朱阳4郡为侨郡。
上洛郡 后秦故郡,东晋义熙十四年(418)被大夏占据,太延五年(439)归北魏,属荆州,太和十一年(487)划归洛州,领2县。
上洛县 后秦故县,境内有丹水、南秦水,又有汉高祖祠、四皓祠、高车祠,辖区约为今商州市地。
拒阳县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分上洛县地设立,辖区约为今洛南县地。
上庸郡 北魏皇兴四年(470)置东上洛郡,永平四年(511)改名上庸郡,治所设在丰阳,领2县。
丰阳县 后秦故县,归北魏后县废,太安二年(456)复设,初属上洛郡,皇兴四年(470)改属东上洛郡,辖区约为今山阳县东部。
商县 后秦故县,属上洛郡,北魏皇兴四年(470)改属东上洛郡,境内有京城。辖区约为今丹凤县地。
魏兴郡 北魏太延五年(439)在阳亭城侨设魏兴郡,属荆州,太和十一年(487)改属洛州,领1县。
阳亭县 南朝宋设立,后废,北魏太延五年(439)复设,辖区约为今山阳县西部及柞水县东部。
苌和郡 北魏景明元年(500)分上洛郡设立,治所设在南商,领1县。
南商县 北魏景明元年(500)分商县地设立,因在商县南部,故名南商,辖区约为今商南县地。
始平郡 北魏景明元年(500)侨设在上洛,领县不详。
北华州 北魏正平元年(451)在杏城镇设立北雍州,领金明、秦平、平高、西北地4郡,太和三年(479)领金明、平高、定阳、遍城、上、西北地6郡,十五年改为东秦州,领中部、敷城2郡,十八年增领乐川、义川2郡,孝昌二年(526)又改为北华州,治所仍设在杏城镇(今黄陵县西南古城村),领4郡。
中部郡 北魏太和十五年(491)设立,治所设在中部,领4县。
中部县 后秦故县,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将县治迁到杏城,辖区约为今黄陵县东部及宜君县西北部。
狄道县 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分中部县地设立,沿用汉代翟道县旧名(古代翟、狄2字通用)。县境有狄鬼城、浅石山,辖区约为今黄陵县西部。
长城县 后秦故县,归属北魏后,仍在县城兼设长城郡,太和十五年(491)撤销长城郡,长城县改属中部郡。县境有五郊城,辖区约为今富县地。
石保县 北魏时设立,县境有女回山,辖区约为今宜君县东部。
敷城郡 北魏太和十五年(491)设立,治所设在洛川,领3县。
洛川县 后秦故县,辖区约为今洛川县北部。
敷城县 后秦故县,辖区约为今洛川县南部及黄龙县西部。
定阳县 后秦故县,辖区约为今宜川县西部及黄龙县东北部。
义川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设立⑿,领1县。
永宁县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在白水川设立,县名取“永久安宁”之义。辖区约为今宜川县南部。
乐川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设立⒀,领1县。
安平县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在薛和川设立,县名取“安宁平和”之义,辖区约为今宜川县东北部及延长县东部。
东夏州 北魏延昌二年(513)设立⒁,治所设在广武,领4郡。
遍城郡 北魏太和元年(477)设立,治所设在广武,属北雍州,延昌二年(513)划归东夏州,领3县。
广武县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设立⒂,属金明郡,太和元年(477)改属遍城郡,境内有三城、遍城,辖区约为今延安市北部及延长县西部。
沃野县 北魏文帝时设立,辖区约为今延安市中部。
安民县 北魏太和元年(477)设立⒃。辖区约为今延川县地。
定阳郡 北魏太安二年(456)设立⒄,属北雍州,太和十二年(488)改属汾州(治所在蒲子城,即今山西省隰县),延昌二年(513)又改属东夏州,治所设在临真,领2县。
临真县 北魏太安二年(456)设立,城临真川水,故名临真县。境内有丹阳山、真川水和白泉,辖区约为今延安市东南部。
临戎县 北魏太安二年(456)设立,沿用汉代临戎县旧名,辖区约为今宜川县西北部。
朔方郡 北魏灭大夏之后设立,治所设在魏平,领5县。
魏平县 北魏设立,县名取“魏国平安”之义,辖区约为今子长县南部。
大斌县 北魏神龟元年(518)设立⒅。《元和郡县志》载:“大斌者,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辖区约为今子洲县北部、绥德县西部及米脂县地。
城中县 北魏神龟元年(518)在库仁川设立⒆,辖区约为今子长县北部及子洲县南部。
朔方县 北魏设立,境内有贵堛泽,辖区约为今清涧县地。
政和县 北魏设立,县名取“政通人和”之义,辖区约为今吴堡县、佳县地及绥德县东部。
上郡 北魏神龟元年(518)设立,治所设在因城,领2县。
因城县 北魏太和元年(477)设立,属遍城郡,神龟元年(518)改属上郡,辖区约为今甘泉县西北部及志丹县南部。
石城县 北魏神龟元年(518)设立⒇。辖区约为今甘泉县东半部。
夏州 州治统万城,本为大夏国都,北魏始光四年(427)灭大夏,神四年(431)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一年(487)改设为夏州(21),领4郡,其中代名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区。
化政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立,治所设在岩绿,领2县。
岩绿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设立,辖区约为今靖边县东部、横山县地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南部。
革融县 北魏设立,辖区约为今榆林市地。
阐熙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立,治所设在山鹿,领2县。
山鹿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立,辖区约为今靖边县西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南部一隅。
新囶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立,辖区约为今定边县东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南部一隅。
金明郡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设立,属统万镇,不久改属北雍州,太和十二年(488)改属复州。治所设在广洛,领3县。
广洛县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设立,辖区约为今安塞县南部。
永丰县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设立,辖区约为今安塞县北部。
启宁县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设立,辖区约为今志丹县北部。
灵州 北魏太延二年(436)置薄骨律镇(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孝昌二年(526)改为灵州,领1郡。
大兴郡 北魏孝昌二年(526)设置,治所设在五原,领1县。
五原县 北魏孝昌二年(526)设置,辖区约为今定边县西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地。
梁州 南朝梁在南郑设有梁、秦2州,北魏正始二年(505)占领后撤销,另在龙亭设立梁州,领晋昌、汉中、华阳、安康、丰宁5郡,永平四年(511)增领褒中郡,孝昌三年(527)安康郡往属东梁州。
晋昌郡 梁傥城郡,北魏正始二年(505)废,辖县改属晋昌郡,延昌三年(514)晋昌郡迁治龙亭县境,领4县。
龙亭县 北魏正始二年(505)设置,因龙下亭得名。境内有兴势山、

水,又有安国城。辖区约为今洋县东部南部、佛坪县地及宁陕县西部。
兴势县 梁兴道县,北魏正始二年(505)废,延昌三年(514)复设兴势县。境内有兴势山、水。辖区约为今洋县北部及太白县东南部。
南城县 北魏分城固县地设置, 辖区约为今城固县汉江以南地区。
永乐县 梁长乐县,北魏延昌三年(514)改名(22),沿用“长乐”之义而换其字,辖区约为今石泉县南部及西乡县东南部。
汉中郡 梁故郡,北魏正始二年(505)占领,治所仍设在南郑,领3县。
南郑县 梁故县,辖区约为今汉中市东南部。
汉阴县 北魏延昌元年(512)分南郑县地设立,因县城在汉江之南得名。境内有胡城、大巴岭,辖区约为今南郑县东部。
城固县 梁故县,辖区约为今城固县汉江以北地区。
褒中郡 北魏永平四年(511)分汉中郡设立,治所设在褒中,领3县。
褒中县 西晋褒中县,东晋改为苞中,刘宋撤销,北魏永平四年(511)复设(23)。辖区约为今汉中市西部、留坝县南部及勉县歪帽山和欧家坡以东地区。
武乡县 北魏延昌元年(512)分南郑县北部设立,因蜀汉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于此,故名武乡县。境内有牛头山。辖区约为今汉中市东北部。
廉水县 北魏延昌元年(512)分南郑、褒中2县地设立,因境内的廉水河得名。梁大同元年(535)占领后县废。辖区约为今南郑县西南部。
华阳郡 东晋侨郡,北魏改为实郡,治所设在白马城,领3县。
沔阳县 梁故县,境内有白马、黄沙2城,又有诸葛亮庙。辖区约为今勉县汉江以北歪帽山和欧家坡以西地区。
华阳县 北魏正始二年(505)分沔阳县地设立,境内有黄牛山、廉水,又有萧何城。辖区约为今勉县汉江以南地区的东部及南郑县西北部。
嶓冢县 北魏延昌三年(514)分沔阳县地设立(24)、因境内的嶓冢山得名,辖区约为今勉县西南部及宁强县北部。
丰宁郡 北魏正始二年(505)设立,治所设在丰宁戍(故址在今西乡县西25公里),领1县(25)。
丰宁县 梁西乡县,北魏正始二年(505)废,另设丰宁县,取名“五谷丰稔,四季咸宁”之义。刘宋在县境侨设的怀安郡及怀安、义存2县,北魏亦废。辖区约为今西乡县地(不含东南部)及镇巴县西部。
东益州 西晋沮县,元康年间(291—299)被氐族首领杨茂搜占据,杨茂搜在仇池(故址在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南)建立仇池国。仇池国亡后,公元473年氐族后裔杨文度又占据沮县武兴城,建立武兴国。正始三年(506)北魏攻克武兴城,设立武兴镇,不久又改为东益州,治所设在武兴,领7郡。其中仇池、广苌、广业、梓潼4郡在今甘肃、四川2省境内。
武兴郡 北魏正始三年(506)设立,治所设在武兴、领4县。
武兴县 北魏正始三年(506)设立,因武兴城得名,辖区约为今略阳县中部和东南部。
景昌县 北魏设立,北魏末废。治所约在今略阳县东部。
石门县 北魏设立,北魏末废。治所约在今略阳县西部。
武安县 北魏设立,北魏末废。治所约在今略阳县东部。
槃头郡 北魏正始三年(506)设立,治所设在槃头城(故址在今略阳县西北嘉陵江西岸长峰村南),领2县。
苌举县 北魏太武帝时设立,辖区约为今略阳县西北部,甘肃省徽县南部及成县东南部。
武世县 北魏设立,治所约在今略阳县北部。
落丛郡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设立,属南秦州,正始三年(506)改属东益州,治所设在明水,领2县。
明水县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设立,因明水谷得名,辖区约为今略阳县西部。
武都县 北魏设立,治所约在今略阳县西部或甘肃省康县境内。
南岐州 西晋故道县,自惠帝元康年间以后被氐族首领杨茂搜建立的仇池国占据,太平真君二年(441)北魏攻占,延兴四年(474)设立固道郡,孝昌二年(526)设立南岐州,治所设在梁泉,领3郡。其中广化、广业2郡在今甘肃省境内。
固道郡 北魏延兴四年(474)设立,治所设在尚婆城(故址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北),太和元年(477)移治梁泉,领4县。其中两当县在今甘肃省境内,龙安、商乐2县只知在今凤县境内,治所辖区不能确指。
梁泉县 西晋故道县,后废。北魏征伐仇池国时,在境内设立故道戍,太和元年(477)改设凉泉县,以凉泉水得名,不久改为梁泉。辖区约为今凤县地、留坝县北部及太白县西南部。
西益州 梁晋寿郡,北魏正始二年(505)占领后设立益州,又称“小益州”(26),治所设在兴安(今四川省广元市嘉陵镇),五年改名西益州,领东晋寿、西晋寿、新巴、南白水及宋熙5郡,治所均在今四川省境内,唯东晋寿郡辖地涉及今陕西省。
东晋寿郡 梁故郡,治所设在兴安,领兴安、石亭、晋安、晋寿4县,治所均在今四川省,只有石亭县辖地涉及今陕西省。
石亭县 北魏设立,辖区约为今四川省广元市市中区北部及陕西省宁强县南部。
东梁州 北魏正始二年(505)在西城县边界设立,孝昌三年(527)迁设于直城,领3郡。
金城郡 北魏孝昌三年(527)设立,治所设在直城,领1县。
直城县 北魏孝昌三年(527)分安康县东部设立,县治西临直水(今名池河)故名直城县。辖区约为今石泉县池河以东地区、汉阴县凤凰山以北地区及宁陕县东南部。
安康郡 梁故郡,北魏正始二年(505)占领,属梁州,治所仍设在安康,领安康、宁都2县,孝昌三年(527)改属东梁州,领1县。
安康县 梁故县,辖区约为今石泉县北部池河以西地区。
魏明郡 北魏孝昌三年(527)设立,治所设在汉阳,领2县。
汉阳县 北魏孝昌三年(527)设立,辖区约为今紫阳县汉城、安溪等乡及汉阴县西南部。
宁都县 梁故县,辖区约为今紫阳县北部。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