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北京出土文物有哪些「马王堆出土文物」

时间:2023-10-31 14:16:25来源:

近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船,从“嫦娥”“玉兔”到“天宫”“天问”“梦天”,我国航天科技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体现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些航天器美丽而浪漫的名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丰富情感,也向世界展示和弘扬了内涵深厚的中华文化。那么,北京文物中,又有哪些反映了古人探索未知、孜孜以求的飞天梦?

飞天倩影 望之云表

“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书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一般来说,飞天就是指在空中飞舞的神。

飞天是佛教形象,最早诞生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与中国艺术融合,因而在佛教艺术中最常见到飞天的身影。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或许当属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飞天了。其实,在北京出土的文物中,也常有飞天的身影。

万佛堂上的飞天形象

位于房山区的唐代万佛堂壁上刻有飞天形象,云浪翻滚,飞天衣袖飘逸,身姿轻盈,整体呈现凌空舒展的姿势。而始建于辽代的房山坨里花塔,则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花塔之一。塔的勾阑上浮雕着精美的飞天。飞天着窄袖衫、长裙,身姿婀娜,面容秀丽,卧倒,其飘带向斜上方飘起,做工精致。

身下是如意祥云的明代玉飞天

此外,密云区出土的明代玉飞天,圆眼、高鼻,双臂前伸,肩披飘带,手捧莲花,腕戴佩镯,身下是透雕的如意祥云,表现的是飞天驾云御空飞行的状态。

鸿雁嫦娥 航天浪漫

北斗、鸿雁……中国航天工程中的这些浪漫名字,体现了中国航天人既有星辰大海的理想,也承载了祖先诗和远方的意境。而这些关于天空的浪漫畅想,在北京文物中也多有体现。

前段时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建设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鸿雁星座,亮相第十二届珠海航展并吸引众多关注。鸿雁是大雁的一种,又称“鸿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意象,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有鸿雁传书、追求理想的寓意。《管子·戒》曰:“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海淀区出土的唐代壁画便绘有鸿雁形象,画面中为一株硕大的牡丹和两只鸿雁,右边的一只鸿雁侧身正面,眼睛圆睁,平视前方,羽毛微翘,可见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作为我国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则更为人们熟知。北斗由七星组成,因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古人夜观天象,根据斗柄所指的方向决定季节。《史记·天官书》中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房山区金陵出土的铜首铁剑,长125厘米,云头状铜质剑首,剑身为铁质。经X光测试,剑脊饰银线,前端镶嵌北斗七星。

元代漆器上的广寒宫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至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取得圆满胜利。中国探月工程中的探测卫星、登月探测器、月球车以“嫦娥”、“玉兔”命名,延续了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统。嫦娥奔月、广寒宫、玉兔捣药等是我国古代有关月亮最唯美的神话故事。广寒宫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屋舍。元大都出土的漆器,以“广寒宫”为背景(,在黑色漆底上,用螺钿薄片镶嵌成飞檐翘脊的两层楼阁,旁边种植桂树和梧桐树,阁之上方,云气缭绕。

晋代傅玄在《拟天向》中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明代中晚期,玉兔装饰上镶嵌宝石,与金银结合。昌平区明代定陵出土的金环玉兔耳坠,兔为青白玉雕成,竖耳,嵌红宝石作眼,直立,两前爪抱杵作捣药状,下有臼,兔身上以细密阴线刻出毛发。玉兔下踩云头形金托三个,金托中心嵌猫眼石,两边各嵌红宝石,通长5.8厘米,兔高2.4厘米。整件耳坠造型奇特,华丽异常。

凌空飞行 身轻如燕

飞行,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而中国航天的丰硕成果,将这一延续数千年的梦想变为现实。在北京文物中,有不少表现人物飞行的形象,如石景山区出土的辽代壁画上的人物,拱手端立,旁边绘有卷云纹及凤鸟,表明其在云端之上。而朝阳区出土的明代八仙过海青花瓷罐,则绘有人们熟知的“八仙过海”的故事。画中八仙,各显神通,将各自的随身法宝投于海面,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

元大都出土的陶迦陵频伽

人首鸟身的迦陵频伽,更体现出古人对于飞行的向往。迦陵频伽意译为妙音鸟或美音鸟,来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借鉴了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有翼天使的特征。这一形象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行而传播开来,通常作为建筑构件,置于建筑屋角角脊之端,为人首鸟身站立状,实物最早见于北宋时期,《营造法式》称之为嫔伽。元大都遗址出土的迦陵频伽为站立状,头部和上半身为人形,头戴花冠,面容饱满,祥和宁静,双手捧圣物置于胸前,背后双翅竖立。腹部以下为鸟身,双腿粗壮,双爪张开,蕉叶状长尾下垂,造型逼真,富有张力。

仙鹤展翅 龙马精神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中,人可以借助仙鹤、天马、龙等仙物实现飞行。于是,鹤、马、龙等便被赋予了展翅高飞、上通天庭的神奇功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鹤在中国道教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也就成为古代艺术中最常出现的飞禽之一。北京出土的辽代仙人骑鹤铜镜,画面右侧为仙人骑鹤飘然而至,刚刚降落。

元代的石马

在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躲避李莫愁的追杀,与蒙古军官耶律铸交过手。历史上,耶律铸确有其人,是元代大丞相耶律楚材的儿子,海淀区便发现了耶律铸墓,墓中出土的铜镜、石马颇值得一说。神仙故事铜镜描绘了天宫仙境,上方为天宫楼阁,重檐翘起,宫门虚掩,宫门两侧古柏参天。殿宇下方两仙人乘鸾跨凤,似从天边徐徐而来。左方有三仙女坐而论道,侍从手持宫扇分立两旁,前方放置宝瓶香炉等物。右方小桥上有侍者托物而行,近桥处有侍者接应。下方有假山草木、侍者、仙鹤及流畅的水波纹。同样是耶律铸墓中出土的石马,马身修长,极具蒙古马种粗壮、剽悍的特点,而这匹粗壮的石马置身于卷云纹中,脚踏浮云,彰显神骏飞行之姿。

清代金饰上的仙人乘飞龙

相比于仙鹤、飞马,龙堪称最为尊贵的中国神话动物,为皇室御用图案。不同于单独绘制龙的传统图案,石景山区出土的清代累丝勾云形金饰则描绘了“御龙飞行”的奇观,顶部一小巧仙人飘然而至,其乘骑飞龙占据中部,四周祥云缭绕,很好地起到了衬托作用,表现了仙人腾云驾雾的场面,外部以勾云形状为边框。这件饰品融艺术性和工艺性于一体,是难得的文物精品。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原标题:在北京出土的这些文物,原来早就有了“飞天梦”)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郭京宁

流程编辑:u03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