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小说」茶担舞

时间:2023-12-03 14:16:41来源:

文/程白弟


上世纪八十年,江南初春,宋里浦镇水潭娄村的沈阿宝,在村里,乡下六十多岁的老年人,早已被人们淡忘。他搬了一个小矮凳子,坐在自家客堂外,嘴上刁着“劳动”牌香烟,闲着搓起了草绳,过着乡下人无忧无虑的生活。

宋里浦镇上文化站水源站长带着几个人,悄然来到了沈阿宝家里。沈阿宝很惊讶,用异样的目光,看了这几个人,不知是什么风把这些人吹来了。水源穿着普通的蓝色中山装,一条灰色的卡其裤,一双解放鞋,拎着一个粗布包,很朴素的人。沈阿宝再瞧了瞧其他人的模样,陌生。

水源站长笑着,递一支“大前门”烟,说:“老沈,闲着做家务。”

沈阿宝接了烟,微笑的说:“搓草绳,搭瓜棚用。”

站长又对一起来的客人,悄悄的说:“老沈,是我们宋里浦茶担舞的最后一个手艺人。”然后,站长又指了指,这几人一起来的目的,对沈阿宝说:“找你想了解一些茶担舞情况。”

“多少年不跳了,早就忘记得一干二净。”沈阿宝吸了一口烟,叹了一口气说。

沈阿宝是宋里浦镇见证“茶担舞”的乡间艺人。水潭娄村上的一些村民也来到沈阿宝家看热闹,你一言他一语的说了一些相传的“茶担舞”有关细节。水源站长和几个来访人员,边听边记着一些有价值的文化素材。其实,村民说的都是沈阿宝曾经讲过早前的事情,他们对“茶担舞”含糊不清,都是道听途说。只有沈阿宝曾经亲自跳过这样的“茶担舞”,有一定的权威。




宋里浦,是一个悠久的古镇,水乡风俗风情诞生的“茶担舞”,是为当地结婚增添一点喜庆。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年代,但对江南盛行的“茶担舞”行当,并不受影响,确实有一段美好的时光。那时,江南水乡小镇较多,农村的婚庆喜事时,最热闹的是“茶担舞”的民俗婚礼庆贺。

沈阿宝童年的时候,跟着爷爷常去江南小镇上,做茶担生意,学着“茶担舞”的活儿。以宋里浦古镇为中心的周边小镇,在吴淞江一带有胡家桥、尚家桥、陆浜桥、歇驴桥、尚书浦、尚亮甸、慈洋潭、张海、溪志、萧菉等一些小镇上,沈阿宝是爷爷选中的传艺人。所以童年时,爷爷经常沈阿宝跟在身边,走村串户的跑码头,替爷爷看好茶担。

深秋的一天,爷爷接了一个生意,在歇驴桥小镇上,张家大户的儿子结婚。这张家是小镇上很大的家族,可有半条街之称,爷爷当然不敢马虎,特别讲究“茶担舞”的行当,也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有当地的茶担、丝竹、鼓手等一帮人在配合着做。沈阿宝还在睡梦中,一早被爷爷叫醒,就起床了。穿了一件褐色长衫,就地上拖着走,急奔奔的跟着爷爷上路了。他专为爷爷拎好一只旱烟枪,屁颠屁颠跟爷爷走了20里地,到了歇驴桥小镇上,很累了,想歇下来。爷爷却忙了起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放下茶担,开始生煤炉,洗茶具。沈阿宝坐在一旁,手托腮,眼睛瞪了圆圆的,看着爷爷一个一个动作的做事。爷爷叫他扇风,煤炉火头旺一点。他拿了一把破扇子,轻轻的摇摆,一些白色的烟飘到他的鼻吼里,呛得他咳嗽流泪,爷爷在一边吸着旱烟,哈哈一笑。




时辰不早了,张家来问阿宝爷爷准备得怎么了,爷爷摸了一下山羊胡,说:“放心,担误不了。一切就绪。”张家递了一个根烟给爷爷,就走开了。



沈阿宝听到了那些与他一样大的孩子,欢乐的跑到镇的小河边上,说新娘子的船来了,还会唱着那些童谣,崩崩跳跳快乐的样儿,沈阿宝也想和他们一样的,快乐起来。

可是,爷爷要把茶担传给沈阿宝,他不敢在爷爷面前放肆,只能乖乖听爷爷指挥。一本正经的做爷爷的下手活。

他爷爷拿出二只托盘,盘中放着二只茶杯。放了一点茶叶,然后,泡上开水。不一会,爷爷跟着张东家,轻步喜迎船客,一边走到河边的船上,一边轻步跳动着优美的姿态。当踏到船上时,沈阿宝瞎担心的为爷爷捏了一把汗。每当看到爷爷那弯腰的动作,走到船头的跳板上,船开始摇晃,整个船体也会晃动起来,这时,爷爷非常自然的舞动,“茶担舞”在跳板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沈阿宝不想学这样的“茶担舞”,不想做这三百六十行的一行,当什么状元。

江南水乡婚俗,美好的时刻,最精彩的热闹,是“茶担舞”的魅力。喜迎新娘的看客越多,“茶担舞”也会越热闹来劲。沈阿宝的爷爷托在手中的茶盘,上下翻旋,左右转动,升高落低,一会儿托举到头顶,一会儿弯下跨腋跳上串下,在跳板上已经上演了精彩的杂技,茶杯中的水,滴水不漏的绝活,不下十年功夫不能练成的。要知道“茶担舞”是怎么练成的,沈阿宝看得目不暇接,更是目瞪口呆。“茶担舞”在船上没有半小时,新郎新娘不会上岸的。

然后,等待着张东家的婆婆,拉着新娘的手,从船舱里走出来时,沈阿宝的爷爷更加起劲的跳前跳后,在江南丝竹声、萧菉镇的鼓手演奏音中,默契的听节拍与曲调一步步走上了岸。这时,沈阿宝的爷爷的二只茶盘子,才能轻放到客堂里的八仙桌上。等待一会儿,递上热毛巾给新郎与新娘,还有客人,在毛巾里获得一个小红包,才能算是完成了这天活动的礼仪任务。

爷爷总算歇下来坐一会儿,狠命的吧嗒吧嗒吸上旱烟。旱烟,是爷爷生命中一大嗜好,更是爷爷生活中必须随身带的物品,比茶担一样重要。沈阿宝看着爷爷做了这些动作,就觉得,怎么能学会这样的茶担呢?在跳板上的真功夫。



沈阿宝跟爷爷靠月亮和微弱的马灯走夜路到家里,已经是半夜时分的。

沈阿宝问了爷爷,这样的“茶担舞”,阿有什么价值,可不可以进行改革的。

爷爷摸了一把三羊胡,哈哈一笑,这有什么好改革的。就是在跳板上的稳稳为客人送茶迎接,跳出一些送茶的花样来,能让东家看得满意,让客人开心,看出“茶担舞”的本事。

有没有一套规定的动作。



爷爷一笑,当然有的啊,是根据人家的要求和条件,才能要跳出一些规范舞蹈。还能要与丝竹、鼓手等班子人员,默契的配合,舞茶的搭档。爷爷的茶担每去一个东家,就得和他们讨论好丝竹曲子,鼓手曲牌,让他们拉着曲,敲着鼓,跟着音,跳动舞。沈阿宝听得稀里糊涂,心想还是一目不识丁。

沈阿宝到了十五岁的时候,爷爷第一次让沈阿宝上船跳“茶担舞”送茶迎客人。

这户人家是在慈洋潭镇上,是爷爷的远表亲戚,有一点儿亲情关系,故说好不收费用。

爷爷让沈阿宝试一下,反正就是不收钱的活儿,看沈阿宝这几年中跟了爷爷,到底学到了“茶担舞”一些什么动作。

那天,沈阿宝又一大早跟爷爷来到了慈洋潭镇上,这个小镇离宋里浦较远,但尚亮甸小镇不远。那是这几个小镇的婚礼风俗,跟其他小镇有所不同和区别。这地方的人,在清朝末期阶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大多数的村民是逃荒过来,并不了解当地的风俗缘由。外地村民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跟着当地的民风村情一样,随村入俗,跟着当地村民也做婚礼上的风情。好比是人家有“茶担舞”的礼数,他们也跟着要请的茶担来热闹一下。所以这次来到慈洋潭镇上,沈阿宝知道了爷爷的用意,跳好跳坏,一般人都是外行,可以说人们是看不懂这其中的要素,加上东家不付费的,也不会有说好坏的“茶担舞”。

沈阿宝穿了青色的长衫衣,腰束一根红丝带,手袖宽松的翩翩起舞。爷爷耐心的手帮手,教的时候,沈阿宝心已经跳得很快,整个身子也在抖动。爷爷鼓励沈阿宝,定神,稳步,轻弹,耳听曲拍、脚上跳跃,举盘平衡。沈阿宝跟着那个东家一步步走上船板时,却是手忙脚乱的摇晃起来。就是爷爷在后面不断传教他相关动作,步子稳,手要转,腰弯软,眼盯前……沈阿宝一个回合的“茶担舞”已经是大汗淋漓。还好,没出多大的尴尬。爷爷最后分析了他的三个缺点,胆不大,心不细,脚不稳。

沈阿宝听得句句说中了要害。就这天起,沈阿宝按照爷爷的说法,一行一行的克服掉,他认识到那些是不该发生的错。真正要跳好这个“茶担舞”的功夫,可在跳板上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因船在水中晃动的,是活体,而是要一定的功夫,锤练的深到铁棒磨成针。

民国后期,沈阿宝的爷爷过世,沈阿宝的“茶担舞”行当可以独挡一面。在民国年间与解放初期,“茶担舞”在当地小镇上,比较盛行的婚礼活动,沈阿宝的生意很吃香的,带出了几个徒弟。可是,若干年后,沈阿宝万万没有想到那岁月里,在文革的破“四旧”中,以勤俭节约为由,严厉的取消了“茶担舞”民俗风情,一时再也没人会想到了“茶担舞”的这乡镇中的文化产物。

从此,沈阿宝只好隐居在水潭娄村中,当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当地江南的“茶担舞”成为了遗风。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文化活动又飞跃起来。按照上级文化部门要求,在乡村中调查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经典瑰宝。水源在查阅有关资料中,发现宋里浦镇的“茶担舞”文化遗产,曾经是活跃在农村婚礼风俗上的一道风景,诞生和价值,是农村中人们喜欢的传统民间舞蹈,怀旧的时光。

今天,他们找了沈阿宝时,很多年,他对“茶担舞”的舞蹈,没有兴趣和回忆,这样的茶舞功夫,在跳板上再也没有那么好的功力,展示不出那些成熟的舞蹈,站在那块跳板上已经很费力了,更别想说在跳板上舞动优雅的姿态。宋里浦镇周围地区也不可能找到茶担舞的第二个传人,那些茶担舞的艺人,都已经离开人间,就沈阿宝一人了。遗憾,真的是遗憾。

为了挽救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源站长多次召开涉及有关文化单位的座谈会,邀请一些市级文化专家及相关人士,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茶担舞”文化宝贝。水源站长精心组织站内骨干舞蹈人员,邀请唯一在世的沈阿宝当顾问,传授经验。文化站全心投入到学好一些“茶担舞”的相关动作。沈阿宝说过,“茶担舞”一般是二个人的伴舞,简单、简洁、简练的有效方法。通过镇文化部门的努力,在上级文化单位的支持,精选人员,全面开始排练了一台大型“茶担舞”的舞蹈。

宋里浦的“茶担舞”舞蹈,已经跳出了新的成功经验,就成当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响当当的专利。

后来,多年的排演,演员们一茬接一茬更新,进行反复的改版“茶担舞”舞蹈,由“茶担”起步,后称为“跳板茶”舞,又改为“茶盘舞,”再成为“跳板茶”舞的多样性舞蹈。都是由多名女性人员,穿上统一的舞蹈装饰,江南丝竹韵律,欢乐喜庆节奏,跳的民族风情,地方特色的茶盘舞蹈。那年“跳板茶”,走到了地级市的舞台,参加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展示中,一炮打红,最后成为宋里浦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曾把“茶盘舞”的魅力上演到北京。

进入新世纪,水源站长过世了,可沈阿宝已有八十多岁了,他还在为“跳板茶”舞传承着一片心血。但宋里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担舞”,在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下。不断进行了完善“跳板茶”的舞蹈,及体现出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风情和传承的价值意义。做得更加完美。

作者简介:程白弟,男,1963年7月生,高中文化。从事新闻工作13年,地方志编纂8年,江苏苏州昆山市千灯镇文联工作。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2013年出版散文集《古韵风霜话千灯》。作品散见于当地的《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江苏《繁荣》《名镇世界》《连云港文学》《翠苑》,上海《文学报》《故事会》,山西《黄河之声》,山东《家乡》《齐鲁文学》,湖南《作家园地》,《人民日报》美洲海外版等。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