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4:16:08来源:
拿三十六计的模子来嵌套剧情,《风起陇西》并不是首创。二十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也是这么干的,每一集结尾的点题归纳,《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使用旁白加字幕,颇有俯身科普的居高临下感,而《风起陇西》网播版则请曲艺世家出身的剧中演员模拟说书人插科打诨一番,跳进跳出,传统艺能。同样是划重点,这一庄一谐大概就能看出电视剧受众,或者说主创眼中的电视剧受众接受度的变迁。
《风起陇西》中为适应受众做出的努力不止于此。比如全片对话口语化,一直用现代术语来结构和解构古代谍战,竖排字幕打出诸葛亮上奏表原文、横排字幕打出白话翻译,都在试图缩短观众与剧情的认知距离。
而不管是靖安司内部走马灯换领导时的合纵连横,部门经理冯膺要求一心查内鬼的科长荀诩“不能打乱司里正常工作”的警告,还是总经理诸葛亮对秘书长杨仪要多读书、顾全大局的敲打,毫无基层经验的总经理诸葛亮与步步高升的土著高管李严间伐魏还是伐吴的路线斗争,剧中不同层次的蜀汉内斗都可以作为职场剧来观看。
好的历史剧和谍战剧都是职场剧,从传统相声《君臣斗》到李翰祥乾隆系列电影再到《宰相刘罗锅》一脉下来如是,《大明王朝1566》如是,《潜伏》《北平无战事》也如是。在这方面倾注大量笔墨,无疑缩短了观众与剧情的生活距离,如果观众也有生活的话。人性不变,人在科层和体制中的困局就不会变,变的只是权力达至每个人的效率。
而从诸葛亮失街亭、斩马谡入手,以诸葛亮对不择手段的内斗毫不知情却接受胜利果实来结尾,大概是想要贴近和观众的情感距离。毕竟诸葛亮在整个中国文化圈的爱豆光环是千百年下来层累叠加而成,无论多少次破旧立新都无法穿透。但结局刻意洗刷诸葛亮身上“多智而近妖”的智性,反而增加了一点儿“长厚而近伪”的可疑,端看观众是否接受他“朝政要讲原则,做人要有底线”的剖白,还是鄙夷他对恶树善果的悦纳。
这三种距离的缩短,是对三国谍战戏的去陌生化,但这部剧同时又在认真挖掘三国戏里的陌生角落,即便全剧大白话也仍然有对历史现场的归真。这当然首先归功于马亲王的原著,无论《长安十二时辰》还是《风起陇西》,他的小说都擅于对那些在游走史书缝隙里的人物赋能。电视剧强化了这一点,首先使得那些在三国群星闪耀时些微有些黯淡、不被《演义》和传统文艺仔细描摹的人物被看见,比如实际的抗蜀中坚郭淮、益州地方势力代表李严和没被诸葛亮培养为接班人的杨仪。郭淮的气度手腕、杨仪的偏狭自负,都历历可见。而李严接受冯膺献琴献人时的抚今追昔,拜拿遍了国内所有戏剧类表演奖的演员尹铸胜所赐,是曹操横槊赋诗、关羽临江慨叹“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的异曲同调,这才是托孤之臣、乱世英豪的格局,当然,这也是传统文艺所竭力呈现的旌旗招展、风云变幻。
更重要的是精心刻画那些官卑职微、史书无载的原创人物的挣扎求生,或者求死。《风起陇西》平均两三集就要死一个有名有姓有故事的人物,“白帝”下线谷正死于己方的怀疑,他要自证清白,前一集他还在和属下复盘勉强维持的车马行生意。魏国间军司马糜冲死于“白帝”借守关蜀兵之刀杀人,前一集他还在和白帝打机锋,合拍蜀道“公路片”。
这些尚且有铺垫,更多的是毫无铺垫地死于正常工作,死在同事、上司之手,比如荀诩的下属廖会、柳莹的侍女影儿,或者临死还要以死示警来尽忠职守,比如和陈恭一起偷图纸的五仙道长老。慷慨或轻率地死于一切可能和不可能,这样的死当然轻于鸿毛,因为本不用死。如果跳出被《演义》所感染的蜀汉正统观,三国相争各为其主,更无所谓值得牺牲的正义和大局。被神仙打架所殃及、所规训的死亡,也是被金戈铁马所践踏的日常生活,是被《短歌行》光华所遮蔽的《蒿里行》《饮马长城窟行》所表现的建安以降,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前因后果,也是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的三国乱世,是史书缝隙的吃人。这大概是传统文艺所忽略的三国,但也是能稀释长江水的真正血泪,是历史真正的在场,也是历史剧的意义。主角荀诩一一送走同僚、亲人、兄弟,从面对谷正自戗的恍惚到面对陈恭弃市的不忍睹,他所说“为了你我这样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美好愿望的落空,远比诸葛丞相的“这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值得万金”口号更为动人。
一般铺垫到了这种程度,主角多半功成、失望而退隐,就像袁承志和张无忌一样,或者二十年前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里的孙膑。即使功未成、身不退,也大概率心死,成就主演白宇江阳(《沉默的真相》里的角色)虽死犹生、荀诩虽生犹死的角色弧光。但就像选择新裤子乐队“逆流而上无畏的我们”作为片尾曲一样,拥抱二次元的导演路阳选择了让荀诩坚定地踏上间谍事业的新征程,保有或者继续保有向死而生的热血。这是导演非常个人化风格的选择,和一到感情戏就出现暖光、大柔光镜头,梁祝化蝶般的感情戏收梢一样,和《绣春刀》系列、《刺杀小说家》一以贯之,不一定能对所有人胃口,但无论如何,整部剧大量模拟自然光的打光,短平快的剪辑、精彩的近身搏斗和考究的镜头语言,都是奉献给电视剧的一次制作提升。
当前《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收视率现在难以统计,只能从它8.9的豆瓣高分一瞥观众是否接受那需要解释才能理解的三十六计,刻意朴拙的审美追求,“行迈靡靡”的叙事节奏和“彼黍离离”的中心旨趣,但也不排除有童年滤镜的加成。《风起陇西》口碑和收视率的两歧,就像用大白话去讲三国故事本身,是时代审美的一个微缩。从打不过就离开,到打不过就加入去改变,也有时代风向的微转。所有历史剧本身也是时装剧,所有文艺作品的受众反馈都是心态史,文艺和历史的距离、和当下的距离,都是妙在似与不似间。
文|解三酲
编辑|于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3-04-08 14:16:03
2023-04-08 14:15:52
2023-04-08 12:16:27
2023-04-08 12:16:16
2023-04-08 12:16:05
2023-04-08 10:16:25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3-04-08 14:16:08
2023-04-08 14:15:58
2023-04-08 12:16:21
2023-04-08 12:15:59
2023-04-08 10:16:19
2023-04-08 10:16: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