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0:16:11来源:
7月18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八章,对“十四五”直至2050年黄河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部署,明确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记者了解到,其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的69个市(州),规划主要对象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二里头遗址。图源:国家文物局
黄河流域9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黄河流域文物资源丰富,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规划》提到,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目前,黄河干支流所流经的69个市(州)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6.8万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2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76处。
其中还包括登记博物馆1325处,世界文化遗产1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处,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1处,中国传统村落678处。
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这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施计划和具体行动指南,也是对黄河文物系统保护重大工程的细化落实。
多年来,黄河流域在考古、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古建筑、石窟寺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强,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整体水平不高,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不多,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此次编制实施《规划》,将通过资源调查全面认定黄河文物,以考古研究厘清黄河文物价值体系,实施一批影响力重大的综合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并推出一批高水平陈列展览,系统展示黄河文物价值和内涵,积极推动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
云冈石窟。图源:国家文物局
全面梳理黄河文物主要特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是此次《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规划》要求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健全规划和制度保障,坚守黄河文物保护底线和安全红线;完善黄河文物合理利用的政策设计,创新以价值为导向的利用模式、方法和路径,充分发挥文物的综合效益,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规划》指出,要结合黄河流域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立足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动黄河上中下游的地域文化研究、保护和展示;系统研究黄河文物价值体系,全面梳理黄河文物主要特征,提高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分类推进、分步实施。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称,《规划》结合黄河流域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立足黄河流域文物资源基本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谋划考古、研究、保护、展示、管理工作,系统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加强跨区域跨部门齐抓共管,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城乡发展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紧密融合。
《规划》强调要加强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各级国土空间规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和“十四五”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及考古、大遗址、石窟寺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协同发力,做好规划落实。
“从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出发,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为核心,创新以价值为导向的利用模式、方法和路径,系统阐释黄河文物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化文物价值转化,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黄河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该负责人说。
曲阜孔庙大成殿。图源:国家文物局
充分关注水利和农业文化遗产、交通遗迹
在发展目标上,《规划》明确,至2025年,要完成黄河文物资源调查,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发布一批重要黄河文物名录;实施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建设黄河文化驿站,推出一批高水平黄河文物陈列展览,系统展示黄河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建立省部际协作协调机制;有效支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等目标。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以黄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以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主体,适当兼顾黄河故道地区,全面开展黄河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厘清黄河文物的数量、类型、分布、特征及保护利用状况。充分关注古堤防、古水井、古灌区、古灌渠等水利和农业文化遗产,古栈道、古渡口等交通遗迹,整体认知黄河故道、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区域性资源,丰富完善黄河文物体系。
《规划》也要求,将按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标准,广泛运用地理信息、测绘、三维影像等科学技术手段,全方位采集黄河文物的属性信息,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实现文物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与动态化。推动将黄河文物资源的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推动整合文物与水利、农业、交通、文化旅游等其他行业基础数据,建立黄河文物基础数据跨行业共享机制。
至2035年,要实现黄河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动态化、科学化和信息化;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黄河文物价值研究取得重大成就,黄河文化主体地位全面凸显;展望2050年,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对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彰显;黄河文化全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知名的文明标识,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文化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彰显,黄河文明的重大成就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支撑。
培育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
中国现代考古学发端于黄河流域。《规划》第四章提出,要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
如何发挥黄河流域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作用?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实施黄河流域重大考古项目。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协同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系统阐明黄河流域社会文化演变、族群迁徙融合的基本脉络,科学揭示黄河文明的核心价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发展历程。
其次,要做好研究成果发布与转化。加大黄河流域考古研究成果发布力度,及时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加强公众宣传。推动黄河流域大遗址考古和研究成果转化,支撑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研究成果向价值展示传播、科普教育等方向转化。
此外,要壮大考古科研机构。支持黄河流域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和出土文物整理基地、考古工作基地(站)、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博物馆等,提升考古机构和考古装备设施科技化、现代化水平。依托沿黄省、市级考古院所,打造国内一流水平的考古研究机构,依托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级专业考古机构,培育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3-08-21 10:16:04
2023-08-21 08:16:29
2023-08-21 08:16:16
2023-08-21 08:16:04
2023-08-20 18:16:29
2023-08-20 18:16:17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3-08-21 10:16:11
2023-08-21 08:16:36
2023-08-21 08:16:23
2023-08-21 08:16:10
2023-08-20 18:16:23
2023-08-20 18:16: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