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1978—1982经济运行热点「「1982-1986」中国经济第7次波动之改革向前—人民生活向好」

时间:2023-11-17 12:16:34来源:

上期讲了外资入中国,本篇介绍1982-1986经济第七次波动,改革向前、人民生活向好(共6404字,阅读需21分钟)。


01

1982《人生》

路遥的《人生》,作为一部引发80年代“人生”大讨论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

它的悲剧建立在一种广泛的社会背景上,“城乡差别”“户籍制度”“官文化”“年青人的迷茫”。

影片开头字幕:“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后来的日子里,很多人惊奇地发现了这段话的现实意义。初识不知话中意、再读已是话中人。

02

三大件

1982年,物质生活的改善似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城市商场出现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中国制造的洗衣机到年底已经达到200万台,电视机总量达到1000万台,电冰箱的需求量也呈井喷式增长。

几年前,新婚家庭的三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而现在已经变成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

03

君子兰泡沫

不过在这一年,中国最紧俏而魔幻的商品,是长春的君子兰。

疯狂是从街巷中的小道消息先开始的,“有人靠君子兰发财了”的传闻开始扩散,据说“一个商贩的君子兰被外商一万美元买走”“一位港商要用一辆皇冠轿车换一盆名叫凤冠的君子兰”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翻新、发酵。

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原本几元钱一盆的花卉,价格开始扶摇直上,几百元、几千元、再到上万元。而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仅三四十元。在炒卖预期的推动下,君子兰价格一涨再涨,倒手赚钱者大有人在,市面很快就出现了5万元、10万元的君子兰。

1983年,长春市政府对君子兰开始加税。原本是想为市场降温,不但没有起到抑制作用,反倒火上浇油。大家幻想政府能规范整个行业,确保行业长期发展。

1984年,长春公安局干警破获一起重大抢劫案,四名来自鞍山的歹徒全副武装,抢劫的目标却是一盆小小的花卉—君子兰。

当时在长春,君子兰是一批人的致富梦想,不仅能换取摩托车、洗衣机等大物件,甚至可以换高档汽车。

花卉种植者郭凤仪自说,“有人找到我,说拿豪华轿车皇冠,换我最好的花,我说不换。”

“皇冠换凤冠”的故事让郭凤仪声名远扬,也使更多人意识到蕴含在君子兰里的商机。

君子兰热潮波及全国,不仅东北三省出现了许多君子兰交易市场,就连云南也掀起了君子兰热。

与君子兰类似的动植物养殖开始出现:南京的锦鲤在短短半年间,从一尾不足一元上涨到几百元;云南、贵州等地的普洱砖茶价格也翻了近百倍。很快,各地媒体上传来了批评的声音。

《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君子兰价值与价格笔谈》的文章,写道:长春人因为喜欢君子兰就花几百元来买吗?市民的人均收入多少?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有多少?难道有人能说君子兰 比自行车、电视机更为他们所需要?

由于君子兰泡沫,引发一系列矛盾,造成社会不公,很快政府就开始加强管控,从“禁止公务员买卖君子兰”,人们嗅出了政府的决心。当君子兰开始下跌后,那些曾经投机的商家开始退场,急于把手里的花变现,真正的击鼓传花开始了,瞬间引发了价格暴跌,花价一落千丈,再无波澜。

而这样的事,在往后的时间里,不断地重复上演。大家明知道这可能是泡沫,但仍怀着发财的梦想飞蛾扑火。

04

电影《少林》上映

大陆与香港中原电影公司首度合作拍摄《少林寺》,历时3年,可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该片云集了上百位武术高手,第一次将真正的少林古寺搬上银幕。

这部影片1982年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韩国公映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大陆电影票价还是一角钱一张的时代里,创下了上亿的票房神话,主演李连杰的名字也家喻户晓。

这部电影也让中国功夫出圈,成为无数人的启蒙电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夯实了少林寺在武侠电影中的地位。

05

时装风尚变化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年轻人,开始迷上牛仔装、T恤衫等简便化的服装,并形成对抗传统文化的街头时尚。“文革”期间,好多爱美的女生,都有第一条牛仔裤,被骂脱下来的经历。

改革开放后,随着牛仔裤的兴起,一种与牛仔裤相配套的女凉鞋应运而 生,大受欢迎。

1983年,西装短裤风靡上海,雪白的、米色的、浅绿的西装短裤,配上金色的腰带、中统丝袜、高跟凉鞋,成为 姑娘时兴的夏装穿着。

1984年,红裙子迅速统一了整个城市对裙子的认识,女生多穿红裙子,大红、粉红、白里透红,反正必须是红的。同时,一部名叫《红衣少女》的影片,成为时尚的标签,连同片中一句经典对白: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

1985年,国外流行的巴拿马裤,在各大城市面世,迅速风靡全国,大有代替牛仔裤的趋势。

1986年,一篇《北京流行黄裙子》文章,瓦解了红裙子一统天下,女性着装进入了红黄并存的鲜艳时代。媒体的作用开始初显,每年流行颜色、款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爱美女孩子讨论。

1987年,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召开 后,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五位常委,第一次集体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

西装热其深层原因是对改革的渴求,媒体用“中山装,再见”来表达感受。西装热开始逐渐遍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

06

深圳发展

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人民务实创新搞改革,争分夺秒图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口号的发明者,是时任蛇口管委会主任的袁庚。

07

身份证时代

80年代,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开始进行各种商业贸易,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强人员管理成为难题。

1984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规定:凡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除未满16岁者和现役军人、武装警察,以及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劳动教 养的人员,均应申领居民身份证。

08

第一次下海潮

1983年3月,劳动人事部发出通知,要求积极有步骤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实行“新人新制度”作为过渡,原有固定职工目前仍执行现行制度,最终要达到所有职工都实行劳动合同制。

同时,改革进一步推进,各单位允许“停薪留职”,成为计划经济“铁饭碗”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下海”的一座桥梁。

1984年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是“公司元年”“下海元年”,“创业”成为流传在年轻人之间最具蛊惑性的口号。

1984年,是一个属于珠江三角洲的年份,各种致富传奇在这片土地上演。王石来到了深圳,开始了“倒爷”生涯,通过内地和深圳物品价格差,赚了人生第一桶金。

中关村繁荣初显。柳传志走出中科院,创办了“联想”,浙江海盐衬衫厂步鑫生,辽宁本溪蔬女工关广梅,河北石家庄造纸厂马胜利,都是80年代商品经济的风云人物。

09

电视机

进入80年代,电视机作为普通群众和外界联系纽带,越来越受到普通家庭重视。而电视机难买,贯穿了整个80年代始末。

1980年,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天津建成,这是从日本胜利公司引进的,可生产14英寸和21英寸彩色 电视机,设计要求年产彩电15万台。

1983年底,全国电视机拥有量为3500万台,其中农村近800万台。

1984年,我国大城市80%的家庭有了电视机,洗衣机也逐步成为结婚三大件之一。

在农村,电视也多了起来,一些富裕的家庭也会在孩子结婚的时候买电视机。那会儿电视多是放在院里,大家一起看,电视节目打开了农村孩子们向往外界的心窗。从不同节目中,拼凑出城市的样貌。

10

汽车时代

1982年,当时中汽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其父亲是原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找到国家计委一位主任,提出想发展小轿车,这位主任大为光火,称小轿车为资产阶级产物。

1984年,辽宁省金县湾里乡为本乡农村购进20辆运输汽车,每台售价两万多元。消息传出,许多想跑运输做买卖的农民踊跃购买,不到两小时,20辆汽车就卖完了,来晚的农民拎着钱包叹息不止。

电动三轮车于80年代出现,火爆城乡,但由于安全性差,90年代末退出历史舞台。但坐上电动三轮车那种摇摇晃晃的感觉,至今让人们难以忘怀。

1986年,全国私人拥有汽车已经达到29万辆,其中95%是货车。当时全国的汽车产量是22万辆,轿车产量只有4000辆,严重供不应求。

11

工资大调整

1985年,经济发展稳定,虽有过热苗头,通货膨胀问题也出来了,但人民生活的改善是明显的。

在农村取消了统购统销,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农产品;在城市增长工资,范围涉及城镇里所有工作人员,大家收入都增长了,皆大欢喜。

自1978年以来,国家已多次改革工资制度。当年开始试行奖励、计件工资改革,1979年给一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调整工资,1981年对中小学、医疗卫生、体育系统工作人员调整工资,1983年企业工资制度与政府机关工资制度脱钩。

但几次整工资的特点一是对象有限,二是“微调”。1985年的大调资,是一种“普调”,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达到12.3%,为“六五”时期的次高。企业逐步消除工资制度中平均主义,初步建立按劳分配新工资制度。

12

出国热

越来越多青年人选择走出国门。到年底,出国留学生总人数已达到3.8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7000人。在十来年后,这些人部分回到中国,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成为新技术的翘楚。

浙江农家子弟吴鹰,进入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十年后,他创办UT斯达康公司,靠“小灵通”电话闻名一时。

出身于陕西西安的张朝阳考取了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留学,十年后回国仿照杨致远的雅虎网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门户网站搜狐。

1985年唐骏到了日本,后来又去了美国。1994年前后,卡拉OK开始在美国和日本流行,唐骏设计了一个卡拉OK排名计数的软件,被一家美国投资商8万美元购买了专利。而在其后短短几年内,这个软件被用到了1亿多台VCD/DVD机上。

2002年,唐骏成为微软中国区总裁,两年后他跳槽到刚刚兴起的游戏公司上海盛大出任总裁,并帮助这家创办不到三年的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13

选美比赛

1985年,广州市团委策划“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选美活动。不仅要求展示形体仪容,而且笔试文化知识。

共有550多位俊男靓女参加初赛。通过了预赛的130多人于参加初赛,进行表演、唱歌、跳舞。

初赛之后,选美比赛突遭非议,好多人认为广州搞选美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只讲穿着打扮,不要艰苦奋斗。

1986年,深圳举行了全国第四届《力士杯》健美比赛,这是中国女子健美运动员第一次着装比基尼比赛服,在全国最高级的健美比赛中首次亮相。

14

美容院兴起

1985年,人们越来越注重审美。一股美容热潮席卷全国,成为“中国妇女生活方式解放的标志”。

当时做全套美容要20多元,简易美容8元,这已经属于高消费,但仍然挡不住爱美的人们。很多新婚夫妇甚至从浙江、江苏、东北慕名而来,当作是蜜月旅行安排。

当时一些年轻姑娘,硬是把长到腰际的头发剪了,烫了一个流行的“菜花 头”,觉得一下子时尚起来了。

“菜花头”留长之后就成了浪漫的中长卷发,也称“波浪卷”,这个优雅的发型一时为女生喜爱。

而那会影视明星,也多用“波浪卷”形象,成为一代人的女神记忆。为了省钱,许多人买了发卷自己做,经常可看到头顶满头发卷的人。

15

电视影响时尚

80年代是港台剧在内地风靡的黄金年代,林青霞的中分直发作为经典的琼瑶女发型成为流行。影视剧对生活中流行影响越来越多。

1983年,内地第一次播放了香港电视连续剧 《霍元甲》,剧中演员男主角前面有刘海、后面长及脖子的发型,开始流行于年轻人中。

16

餐饮店变化

1980年,北京烤鸭店恢复“全聚德”老字号,预示着对品牌的重视。1981年恢复的以“四做鱼”为特色的鲁菜馆致美斋;1983 年恢复的以“霸王别姬”和“子龙脱袍”“炒米粉”为特色的湘菜馆等。

1984年,中国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在北京西单南口的西绒线胡同正式开张。美联社记者发出的电讯稿将之比喻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次进行”。

开业后,义利快餐厅150平方米的店堂挤满了来宾,大家品尝汉堡包、 火腿三明治、香浓咖啡,人们从四面八方 赶来,为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

1985年,北京市东城区华庆中式快餐每天从9点到晚上6点出售出六七千份,平均每分钟卖7盒。

1987年的一天,人们突然在北京前门看见一 家餐厅,招牌上是一位一身西装、满头白发及山羊 胡子的形象。后来才知道,餐厅的名字叫肯德基。

而1990年,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 才在深圳光华楼正式开业,但在中国市场始终赶不上肯德基。

必胜客于1990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店。1992年,北京的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当日的交易人次超过万人。

随后的几年间,洋快餐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一些洋快餐品牌的分店在中国已经逾千家。

17

咖啡推广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饮茶为习惯的国家里,咖啡消费很少。为了拓展中国市场,雀巢在80年代就推出“味道好极了”的广告,雀巢品牌随即深入人心。

随后,招待亲朋好友、热恋中的青年、洽谈生意等场景,大家开始尝鲜,咖啡无疑成为首选。而购买咖啡的顾客中青年人占70%~80%,他们更愿意尝试,并体验国外的各种文化。

18

酒吧兴起

1988年,酒吧正悄然成为上海人夜生活的新乐趣。酒吧已从高档华贵的宾馆,走向街头装潢别致的小饭馆,生意十分兴隆,每天排队的顾客一大堆。

1989年,上海个体酒吧热急剧冷却,主要原因是发展过快、价格高昂、客源萎缩。法国名酒“人头马XO”,一盎司(约合7钱)低则卖60 元,高则卖到90元。

1989年,北京第一间酒吧在三里屯开业,由此奠定其酒吧一条街的江湖地位。

19

食品麦乳精

麦乳精是以牛奶(奶粉、炼乳)、奶油、麦精等为主要成分制成的速溶性饮品。80年代初期的礼品消费文化是“温饱型”,食品是当时的主流,送麦乳精成为首选。

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盼着家里的亲戚朋友带来麦乳精,一把一把地干吃。被父亲发现,总少不了挨打,但下次仍然照旧。“记吃不记打”也成为当时教育孩子流行语。

20

地震棚遗留

80年代初,北京临街的地震棚渐渐拆去,但人们住房需求继续膨胀。院子里的地震棚经过加固、扩大,从抗震救灾变成了缓解住房困难的“临时房”。

无序增长使本来紧张的居住环境更趋恶化,许多大杂院里被挤占得只留下供辆自行车通过甬道。高密度生活空间磨平了人们处世涵养,邻里摩擦不断。

住在珠市口附近一条小胡同里的老刘说,他们家住房仅有6平方米,一张双人床占去了房子的大半,屋子里的蜂窝煤炉距床头只半尺,而其他杂物堆在一起,屋里只能跳脚进入。

简易楼、大杂院、小杂屋、筒子楼是80年代主要的居住场所。

1983年,国家开始加大了建房力度,特别是住房商品化推进。当年《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规定,凡在 城镇有正式户口、住房确有困难的居民或职工,都可以向所在地房产管理机关提出建造住宅申请, 面积按正式户口数,一般每人不超过20平方米。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城镇居民个人购买房屋,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当时住房由政府统一建设,再以土建成本价出售,房价每平方米120~150元,一套住房相当于一个职工10~12年收入。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太低,1981年底基本停顿下来。

1982年,国务院在郑州、常州、四平、沙市4地开始新建公有住房补贴试点。原则是,个人、单位、地方政府各出三分之一。售价仍以土建成本价为标准,补贴之后,每套住房的售价中个人 负担大致相当于一个职工3~4年工资。

补贴售出政策调动了百姓购房热情。随着改革推进,老百姓居住条件渐渐改善。1987年全国城镇建成住宅1.4亿平方米,约有800万人住进新房。

21

《射雕英雄传》风靡一时

1985年,香港版《射雕英雄传》开始内地流行,这就是后来的“85版射雕”。当时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一般一个院子一个电视机,大家很早就拿着凳子抢位子,连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嘴里都叨念着东邪、西毒、降龙十八掌。

此后,开启了金庸武侠盛世,《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开始了内地霸屏时代。

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国际和平年”演唱会上,崔健平地一声吼,《一无所有》横空出世。

同年,《几度夕阳红》开播,琼瑶开始在内地势如破竹。随即《烟雨濛濛》《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等电视剧相继登场,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热烈反响。

琼瑶用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迎合了“小女子们”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精神需求,也重新塑造了一种爱情风格。瑶女郎成为千万男生的梦中情人,男主角则成了少女的白马王子。而茶余饭后男女主角的爱情观,也成为热点讨论。


预告:下一篇,1982—1986,作个总结吧。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