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许昌布鞋厂「郑州鞋厂」

时间:2023-11-01 18:16:18来源: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242站:许昌鞋厂

陨落的许昌鞋厂

文·图‖梁耀国


1984年前后,我家曾在许昌教育学院住过一段时间,和鞋厂几乎错对门。那时候,六一路北段两侧都是商铺,一到鞋厂下班时间,狭窄的街面上挤涌不动,自行车的铃声、粗门大嗓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明证着这里的繁华和热闹。

大冬天,同学们在教学楼的背阴处,踩实一溜积雪,再泼上几盆水,上冻后就变成了简易滑道。几个男同学宁可脚挨冻,也要穿着鞋厂出的模压底单布鞋,借短暂的课间休息,来这里滑几个来回。摔了屁股墩、滑进了雪窝,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照滑不误。

我穿的第一双翻毛皮鞋,戏称皮嘎子,也是鞋厂生产的。平时不舍得穿,春节期间穿出去,走在穿着大人做的大头棉靴的小伙伴们中间,感觉无比神气,走着走着光想飘起来。

另外,还听说过一桩关于许昌鞋的真实故事,说早些年前有个许昌人去北京出差,回来时想给家人买件礼物,挑选来挑选去,觉得鞋最实用,在那个不注重品牌的年代,随便挑选了一双带回来,到家才发现鞋子是许昌鞋厂生产的。(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不见踪影的许昌柠檬酸厂)

由此说明两个问题,一来说明许昌鞋厂生产的鞋子因其质量过硬,知名度高,已经打破计划经济的壁垒,顺利打入北京市场;二来说明个别许昌人妄自菲薄,总觉得外地的东西比许昌的好,实则未必。

拐弯抹角,夸了许昌鞋厂这么多,那它当年为啥会破产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先去到位于六一路南头的鞋厂北家属院。下车问路时,一位王姓老兄告诉我,鞋厂曾出过一本厂志,如果能找到,鞋厂的历史沿革一目了然。随后要了我电话号码,说一旦找到厂志,一定第一时间通知我。

鞋厂北家属院共有楼房五栋,由普通职工住;排房七排,由厂级领导及中层干部住。

或许是忌惮什么吧,一问及鞋厂的破产原因,无论是在树荫下围成一圈说闲话的,还是在凌霄藤下玩扑克牌的,要不缄默不语,要不顾左右而言他。这时,一位自称鞋厂家属的老头轻声对我说,南家属院住的都是老职工,建议我去那里问问,应该能问出些东西。

我没有犹豫,直奔南家属院而去。

所谓的南家属院,其实是一条胡同,两排房子。胡同东边九排,两户;西边四排,七户。可能因为住户较少的缘故,胡同里静寂无人。无奈,我莽撞地敲开了刘学彬先生家的大门。刘先生过去在鞋厂设备科工作,得知我的来意,他忙前忙后,又是拿凳子,又是拿矿泉水,又是找老同志。

下图:老鞋厂大门。



很快,老设备科长、车间主任姜青春找来了,老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王海川找来了,老厂妇联主任胡宝珍也找来了。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如数家珍,交替给我讲起了鞋厂的历史过往。

据岁数最大的姜青春老人回忆,他是1958年10月18号进的皮革厂。在此之前,他接到办事处通知,让去卷烟厂报到。那时,没有自行车,没有公交车,不管去哪儿全靠两条腿走路,所以觉得卷烟厂远着哩。他们站在树荫下等呀等,等到小晌午,厂里通知说,这回只招女工,男的一概不要。回去等了几天,17号办事处通知去皮革厂,18号正式进厂。

皮革厂厂址位于聚奎街城内清真寺南隔壁。

我上班,要求吃住都在厂里。每天早上六点起床,饭做中以后,叽哩咣当填饱肚子,上午七点上班,十二点下班。中午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下午一点上班,六点下班。晚饭也是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晚上七点上班,十二点下班。下了夜班,还要再多干俩小时。一天下来,要上十七个小时的班,即使像我这样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累得倒地上都能睡着。

尽管工作累,但伙食好,根本没有意识到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没吃的了,厂里打个介绍信,粮食局一批,要多少给多少。遇到节日,如五一节、中秋节、春节,厂里大会餐,八个凉菜八个热菜,馍菜汤,可着肚子随便吃。

到了1959年下半年、1960年上半年,好日子算是过到了头,开始吃杠子馍,喝稀饭,肉菜成了稀罕物。

1959年1月1号,皮革厂和鞋厂合并。没合并之前,皮革厂的主要工作是将生皮子加工成熟皮子,再割成层。因泡的时候短,老高级的皮革生产不了。

鞋厂最早叫鞋社,是把老城区修鞋补鞋的师傅召集一起,而成立的集体组织。社址位于安怀街南段路东,蔬菜公司门市部与第二印刷厂之间,主要生产明上鞋、毛底鞋、皮鞋和灯草绒棉鞋。

到1962年,皮革厂抽了几个年轻人到北厂学做皮鞋,不知因为啥俩厂闹矛盾,各干各的老本行,最后,由老市二轻局出面协调,于1964年3月份,皮革厂做鞋这一摊又挪到了北厂。

我是1964年进的鞋厂。胡宝珍老人补充说,我进厂时,全厂只有一百来人,分缝帮组、排鞋组、上鞋组、实验组、皮鞋组,每个组七到十人,领导就一主任,管理上有会计、出纳、保管员,几乎没有吃闲饭的。

姜青春老人接过话头,继续说,当时,手工业组织都叫社。竹器社在六一路上,从南方运来毛竹后,加工成竹编,如竹篓、竹席、竹筛,以及加工成竹床、竹躺椅、竹扫把等,销路不是太好。

一次,鞋社和竹器社的俩头开会坐一块,聊起各自的单位,一个有销路,但场地狭小,限制了生产;另一个有场地,但销路不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倘若把俩社合起来,肯定双赢。俩人一商量,觉得此路可行,马上给上级打报告,报请二轻局工业组同意,于1968年11月24号正式合并,成立新鞋厂。

下图:打牌娱乐的老职工。



那个时代,草绿鞋(俗称解放鞋)结实耐穿,市面上销路一直很好。新鞋厂一成立,在生产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上马草绿鞋生产线。

天津鞋厂日产草绿鞋5万双。我带了15个人,前往该厂学习三个月,五一回来时,厂房基本建好,准备安装机器。提起这事,要真心感谢咱许昌的那些协作单位,在他们的支援下,设备安装才得以顺利进行。烤烟厂帮我们改造了硫化罐,硫化罐的功能是将生胶蒸熟。汽修厂帮我们改造了锅炉。特别感谢卷烟厂,它帮我们改造了空压机。

鞋厂抓住好时机,驶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并逐渐成为河南省制鞋行业的领军企业。1975年,全国制鞋标准会议在福州西湖酒店召开,要求一省派俩人,我和省厅领导拟红军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拟红军作为全省布匹的管家,说买一双布鞋,需要一尺二寸布票,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布匹不好采购。认识这位领导以后,生产解放鞋所需大量帆布的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通过福州会议,我认识好些外省市搞技术的专家。会议结束回到许昌,生产线已安装到位,可模具没人会弄。厂里因此开了一封介绍信,由我带队,前往唐山鞋厂交流学习。头天晚上,赶到唐山已经很晚,没住上酒店,就在车站附近的大车店凑合了一晚。二三十人住在一个大通铺上,满屋呛人的脚臭味。身上盖的被子是马车车夫、拖拉机手盖过的,上面油乎乎,摸上去粘手,尽管恶心的不能行,可还得盖。

为安全起见,我们让女同志睡中间,男同志睡两边。

唐山的同行对人可好,不但支援我们模具,还支援一批非常要紧的电器。

1976年7月25号,鞋厂派第二批,包括电工、钳工等在内的五名同志,到唐山鞋厂学习。不知啥原因,我们被要求晚走一天,7月28号这几位同志才赶到北京。如果直接到唐山,正赶上唐山大地震,只怕他们凶多吉少。事后想想,还得感谢让我们晚走的人呢。

我是1976年进鞋厂上的班,而且非常幸运地被选为去唐山学习的五名学员之一。之前,我们都没出过远门,想着到北京停停,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结果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吓得哪里都没去成,赶紧买车票跑了回来。

下图:从左至右:胡宝珍、王海川、姜青春、刘学彬。



通过外出学习,无形中给厂里增加了技术力量。1979年,鞋厂越发展越大,胶鞋、注塑鞋等各种鞋的年产量达五万余双,并开始参与明上鞋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欲欣赏梁耀国老师写的其它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大名鼎鼎的他,死后为啥不葬在老家安徽而葬在鄢陵?;2.绝:四大美食!惊:古地传奇!值:不虚此行!)

1983年至1985年,因生产需要,鞋厂连续三年招收499名新工人,政府三年免税。鞋厂作为一家集体企业,一砖一瓦都是工人创造出来的,最后干成全国十大鞋厂之一,仅次于青岛双星,最后成为亚洲制鞋行业第一。随后,建起了硫化实验室,建起了豫南布鞋技术检测中心站,鞋厂的标准就是行业的标准。想那时候,我们都为自己是鞋厂人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鞋厂建厂之初,依靠百货站供应布,鞋做好后,再由百货站包销,主要销往许昌、周口等周边县市。在老厂长的带领下,鞋厂三千多名职工齐心协力,迅速扩张,年生产各种鞋子2000余万双,年产值近两亿元,跟许继并列许昌第一。最红火的那些年,周边各县乡,光加工鞋帮的就有几百个,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

注塑机从两三台发展到二三十台,解放鞋从一条生产线发展到四条,皮鞋从手工发展到两条生产线。我记得,全国有两个企业生产注塑机,一家是天津六机床,一家是湖北鄂城的。鄂城的便宜,最后选了鄂城的。

好形势持续到1996年,鞋厂、柠檬酸厂同时换厂长。再加上鞋厂自身决策失误,致使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其中三件事起着关键作用,一是拆掉许昌的流水线,卖给温州石狮,咱去工人安装,让人家生产,鞋生产出来再拉回来。咱出的资金,咱出的设备,咱还得自己去卖。如此一折腾,成本上去了,鞋价却卖不上去,不赔钱才怪。二是鞋拉回来了,卖不出去,越积压越多,说是开拓思路,往外国‬卖。一下运去几十个货柜,卖鞋钱却打了水漂,一个子也没要回来。三是将注塑机运到罗马尼亚,咱去人在那里生产,结果又是个骗局,去的工人不仅没领到工资,甚至连回来的路费都没有要到,你说惨不惨。

1999年,鞋厂处于停产状态。2000年,鞋厂破产,后转让给某开发商,他又将厂房、临街楼卖给另一家开发商。木工厂挨着鞋厂,人家卖得贵,鞋厂卖得便宜得多,工人问为啥,答复是人家的是商业用地,鞋厂的是住宅用地。

如今,与鞋厂不相上下的许继是上市企业,青岛双星也是上市企业,咱鞋厂如果不瞎胡倒腾,肯定不会沦落到今天这地步。每次提及这事,我们几个老职工依然感到心痛不已。

下图:老鞋厂的林荫路。(文首图:家属院一景)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